「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上大學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們,「上台大的都是哪些人?」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城鄉差距、社經地位等等因素,還是重要的決定性關鍵,和個人的努力、聰明才智,沒有直接的關聯。於是開始了我「憤世嫉俗(?)」的青年生活。但其實,我也是在所謂起跑點上,就已經暫時領先的那群人。一面知道制度的荒謬性,一方面也得到制度給我的好處,處於奇妙的自卑與矛盾之中。

*

《二十世紀少年》的故事架構很讓我感到興奮,破壞和讓這個世界愚昧的掌權者,運用力量和制度欺瞞事實,將錯誤與不幸歸諸於另外一群人。這種「散播病菌者」=「製造解藥者」的公式,總是讓我覺得,很能描述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有些人與組織,就是靠著這樣的公式活下去的:製造原本不存在的問題、然後提供這些問題的安慰劑,以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對於「公職」始終抱有這種感覺,暫時沒有明顯的事情,可以讓我推翻我的想法。我覺得現在的「公職」和公職熱,也可以算是一種實現「馬太效應」的分配器。讓所有的平民百姓都活不下去,都覺得公職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在這個架構裡面,就業和社會公平是一個「病菌」,而公職是一個「解藥」。但是其實,整體社會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有考上公職的人說,「家人支持是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說,他處於一個可以供應他、不用賺錢,專心讀書的家庭。補習班則不斷宣傳,考上的許多人都是補習的結果。所以,沒有出生在一個經濟尚可的家庭、沒有可以補習的經費的人,機會變的更少。而我也早已聽過這樣的描述:「現在的社會,你唯一要向上流動的方式,就是去考公職」。天啊!也就是原本就「沒有」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我也偷偷幻想:政府和公職補習班根本就是同一個組織,聯手製造一個架構來吸入更多的資源。〈大學和補習班也是類似〉而且這個吸入資源的結果,是讓資源的分配更不公平、更不正義;尤其,缺乏多元性,只認可某些單一的價值。

*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我要回頭想想我的矛盾。我是一個對制度充滿懷疑的考生,可是我當然也想把握「向上流動」的機會;我也是一個對制度感覺荒謬的「既得利益者」,可是我生命中許多機會和可貴的東西,都是這些「既得利益」的結果。

只能保持清醒。保持、追求敏銳。我相信我在一台不公平的機器裡面,還是可以保有一些信念。不只是為了要忠於自己的心,更是因為,我不相信沒有考慮別人、單單滿足於自己的利益、安於現狀,是一種正確的生命態度。

對了,寫這些是要記下此刻的想法:若我真正想要做些甚麼事情,我想要做的,就是可以改變馬太效應的事情,無論是甚麼。似乎有很多模糊的想法,沒有成型、沒有方向,可是我覺得只要保持信念,生命會讓我有歷練、讓我有能力,有天可以為這樣的事情,貢獻一點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