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飛機上,聯合報夾報中的New york times看到了一篇很棒的文章,"The elusive big idea"。

我自己的許多生活習慣,都說明著一種懶惰與笨的特色:甚麼問題都問google,拿起智慧型手機按幾個鍵,得到一個短暫的解答。但是其實,片段資訊不會給我們任何思考模式的改變,我的人生問題、情緒問題,需要沉澱、經驗、歷練、還有不斷的思考。這和「資訊」沒有甚麼關係。

這也和之前我想的媒體問題有關。有太多太多的新興媒體,可以播報大家認為重要的事情。破除了霸權、破除了資訊守門員的舊有地位,彷彿有些開心的聲音。可是,我一直好奇的是,那接下來如何?有太多的資訊暴露或揭露,讓人無從下手。就如我們可以拍下影片,傳上網,「告訴世人」一件不公不義的事情......但是,緊接著有更多類似的訊息,大家淹沒在這種資訊洪流裡面,然後?如果少了人的思考與行動,一切都只會是資訊、資訊而已。

或許可以用一個詞,information literacy「資訊素養」的缺乏來形容這樣的情況?關於information literacy的定義中,有兩個要件是: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and 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以下摘譯自The Elusive big idea我喜歡的部分,也摘錄部分原文。

 

一個思想的年代過去了。

從前,一個概念或想法,可以引發辯論的火花、引起革命。「思想者」有機會成為時代的明星,像愛因斯坦、貝蒂‧傅瑞丹、尼布爾等。對大眾來說,思想家所提出的觀念也很有名,比如「女性迷思」、「歷史的終結」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

現在看來,我們好像沒有那麼深刻的「觀念/概念」了。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比從前人還笨,而是我們比較不在乎觀念的產生與傳播。

"Now ideas that can't instantly be monetized are so little intrinsic value than fewer people are generating them and fewer outlets are disseminating them."

或許這與自以為是的學者(pundit)有關、也可能與報刊中減少的社論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資訊」本身。當我們「可以知道的事情」比我們「知道」的還多時,我們更少去思考了。

"At a time when we know more than we have ever known, we think about it less."

網路看似可以搜索到任何東西。不過,以前人們使用資訊的方式不同,他們轉換資訊,賦予資訊意義,將事實變成有用的觀念。

"Great ideas explain the world and one another to us."

本來資訊是觀念的前身與根基,但現在卻變為觀念的競爭者。我們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沒有時間消化資訊〈或是我們根本「不想」消化資訊〉。蒐集資訊(collection)就已經非常令人疲累了:要關注你的朋友都在做些甚麼?現在youtube最流行的影片是甚麼?許多網路上的資訊令人無法專心思考,或根本是反思考。

"Thinkers are victims of the information glut."

有人說「概念/想法」或許都跑去市場裡發光發熱了。但是帶來利益的發明與有挑戰性的智性思考之間,還是有著極大的差異。 畢竟前者只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是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那是物質層面、而非精神層次的轉變。

我們已經過度自戀在和自身有關的訊息裡了。如果某件事情和我、我的朋友沒有關係,或者不能與我的朋友圈分享,那我們幾乎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樣下去的話,如果有天某位thinker真的出現時,它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將他的概念散佈出去。那麼媒體呢?媒體已經非常狗腿的、服侍著我們這些自戀狂,當然也不會給予新想法或概念一點點目光。

未來,"There won't be anything we won't know. But there will be no one thinking about it."

請好好思考這件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沙拉 的頭像
    山沙拉

    拉唧筒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