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雜七雜八筆記笨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蒐集零零星星的旁聽筆記,很精彩的課。
  • 「那是個政治如此被神格化的年代」

蔣中正駕崩的那天下了大雷雨,那時的講法是「天地同悲」,他的棺材從國父紀念館到大溪的沿途中都有人跪哭、披麻戴孝。權威到底來自於哪裡呢?當時的權威背後是國家軍事暴力;

而現在的總統的權威〈我們認為是來自於人民〉,是我們授權給他,但是總統到底有什麼權力?我們是用選票在開空頭支票給他做任何事情嗎?還是我們認為他應該有一定的權限?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 家父長式(paternalism)的;父權思考

這種思考就是:「我為你好、國家為你好」。「政府不管要管你什麼,他都可以說是要為你好」但是這個好是什麼好、可以好到什麼地步?國家暴力和個人權利之間的界線在哪裡?界線是基本的遊戲規則,而這遊戲規則究竟是站在誰的立場呢?是政治權威還是人民呢?

「看憲法的歷史你就會知道,憲法是為了人民存在」


 

國安三法:國家安全法〈最有名的是"黑名單",「當時最有趣的就是聽到誰又可以"闖關",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比如說易名易容」〉、集會遊行法、人民團體法〈為什麼國民黨統治可以那麼久,因為人民要組成任何團體,都必須經過它的同意〉

 

Q:中華民國憲法不是三權而是五權分立,以權力分立的觀點,越多的權力部門就可以保障人民的權利嗎?還是對於保障人民權利也不一定比較有好處呢?

Q:請問人民可不可以用民主憲政的理念,去寫一部憲法,裡頭規定,人民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將國家改為共產國家?


  • 政黨違憲

人民可不可以覺得舊憲法不合用,制定新憲法呢?修憲也是,唯一的問題是,原定的憲法怎麼定修憲的門檻呢?......希特勒當時所作所為完全是合憲的,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憲法要有一個自我防衛機制,所以大法官可以宣布某政黨違憲。

  • 總統制

「說到總統制,你想到的是中華民國嘛?那表示你對於民主憲政的發展真是一無所知。」

總統制的發源地是美國,美國的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個我知道的時候還滿開心的〉,是founding fathers。他們那時候對於國家應該如何治理有很多書信、演講的記錄與討論,後來整理成一本書,叫做《聯邦論》。

只要是被歸類為總統制,就代表有直接的民意基礎。大部分認為他要做甚麼大家都會聽他的,他被認為是個有實權的行政元首、國家元首。

 

  • 聊聊台灣

〈美國是選舉人團的形式〉「反觀台灣,你覺得那個民意基礎夠不夠強大?一人一票,那是非常excited的,美國人從不會發生像台灣選舉那麼狂熱的現象。你可以去看看當初李登輝選舉的盛況。當時國民黨非常反對總統直選,一直宣傳,認為應該先選國大,再由國大來選總統,其中有一個人就是馬英九。」

「一個歷史的反諷就是,當初反對總統直選的人,現在用這個方式當上總統。你也不知道馬英九這個人到底信仰什麼啦,反正他就是他的黨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XDDDDDDD

「〈台灣的選舉狂熱〉這完全符合研究總統制的學者所說的:採取總統制的國家,情緒就會越高亢;情緒越高亢的國家,就越會採取總統制。也就越會動盪不安,以中南美洲為例,許多總統都變成獨裁者。但美國始終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為什麼下週再講。」

我喜歡聽老師說「你們不知道啊?那你們知道什麼?很麻煩耶!」...「沒聽過啊?你又沒聽過啦?你真的活在台灣嗎?」...然後坐在那邊傻笑。

 



〈一〉總統制
以美國為例:「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的人」─※單一個個人,負責一大堆事的一個行政首長。
對於各部會首長可以提名,再交由立法院同意〈立法院參與〉。
部會首長除了定期接受立法諮詢之外,基本上行政部會首長屬於總統的幕僚,
向總統負責。

※總統和國會皆有民意基礎,所以總統不可解散國會。

※國會通過法律總統必須行使,如果總統不同意,可行使veto power〈行政否決權〉,退回國會,要求國會再思考,如果國會用更高的門檻〈比如說上一次是1/2同意、這次是2/3〉堅持要做某事的話,那總統的vetopower就被推翻。

「在憲政體制下,除了彈劾之外,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叫總統下台。紅衫軍當時叫陳水扁下台,基本上是一種道德訴求。」
「我知道你們常常在發呆,所以青春期是在發呆中度過的。」

〈二〉內閣制
國家元首通常是女王、國王、天王......而且這個國家元首不是人民選出來的,他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精神象徵,和這個國家政教合一或貴族與平民的關係有關。有行政實權者是總理或叫內閣,由國會過半數政黨〈或多數聯盟〉推派,或最大黨的領袖。所以這裡可見,行政權和立法權並不是分立的,依存程度很高,內閣要向國會負責。

※國會若對內閣不爽,最典型的做法是「不信任投票」:既然內閣是由國會產生,而且是由政黨/多數聯盟中出現的,那怎麼會不滿意呢?必定是做的爛極了。

※內閣與國會既然是同一個民意基礎,要怎麼判定要哪個立場呢?這時候就是行政權和立法權來廝殺,解散國會,讓人民來選舉。

※不信任投票  → 的下一步就是 →  解散國會,重新改選。

要重新改選,那國會議員的任期就此腰斬,本來可當三年,現在不信任投票之後,國會很有可能被解散,重選也不一定選得上,要花費很多力氣。

 

推薦片子:《英國女皇》

「英國女皇是比較喜歡保守黨的,而布萊爾是工黨的,比較左,比較自由派,所以當時布萊爾去見女皇時,她那個優雅的不爽就可以看出來」
                      

〈三〉雙首長制

「我覺得它是一種很詭異的體制,不過我們就是在那種詭異的國家」
ex.法國第五共和、芬蘭、前蘇聯


同樣有元首:不像內閣制是沒有實權的元首,而是真的有實權、人家會在意的元首,由選舉產生,類似於總統制的。

內閣總理:不需國會同意,去找一個人來當總理,這個人再去找一群人當團隊。也就是說,總統本身不用向國會負責,而是由這一群替死鬼來向國會負責。

內閣不能解散國會,因為內閣沒有民意基礎,誰有民意基礎?總統。



「今天是鄭南榕自焚的日子」〈所以看了影片〉

談到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本來就是在保護少數人。
你的意見價值不應該來自於多少人同意你。



師:「上個禮拜我們看了樂生的影片......」〈時走進一個同學走進來嘆一口氣〉
師:「你是怎樣一走進來就嘆氣。我一說樂生你就嘆氣?」
同學:「我覺得很...遺憾」
師:「你怎麼會這麼年輕就會使用這麼政客的語言〈眾笑〉。我覺得"很遺憾"聽起來就是一點都不遺憾。」

太精確了老師!

 

  • 設身處地?


人權其實用「設身處地」來講這件事情並不可行。這是用情感在思考:說,「想看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理論基礎。因為流行病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但漢生病就永遠不會,有些事情就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所以如果要說服別人應該怎麼說呢?這其實是一個我們談論人權時的通病吧!〉

 



憲法23條  以上各條例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師:「你們憲法23條都怎麼教的?」

生:「就念過而已吧!」〈然後又有同學紛紛解釋,想當然耳都是一些背誦式的教法〉」

師〈尖聲〉:「你們都用背的啊?所以是像克漏字啊?」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摘與前言

「空間」聽起來很中立,但它不是。本書從空間象徵、談到「家」的意象、直到公共空間和建築,無非不在擦亮我們的眼睛,讓我們戴上批判的眼鏡,看見生活每個制度、每個領域,無處不「性別」〈或其他種種差異 / 不平等〉。「空間是社會的建構…語言和空間的使用都助長了某些群體之配其它人的權力,並延續了人類的不平等。」(p7)

可看見的、可感受到的、以及身在其中的一切,都是社會關係的反應,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環。這麼說的意思是,空間並不是一個空空的舞廳,等著人們來開始跳舞、遊戲。空間本身有自己的力量與規範,舞廳的形式與氣氛必定影響你如何跳舞,跟誰跳舞。一個社會「空間」會讓你在那裡不能做什麼、或是讓你必須做什麼,甚至怎麼做、怎麼感受。

面對這個有著自主力量的「空間」,我們可以問著兩件事情:一、這個空間怎麼出現的?二、這個空間在維持、創造什麼?〈這是曾嬿芬老師在空間的社會學分析的課堂中所說的方法〉比如說本書的觀點認為,〈一〉許多空間是男造(Man-Made)的,男性掌握了創造、詮釋空間的社會系統,並且〈二〉這些空間加強了男女的不平等,比如說「家」或房屋的設計,男性擁有私人空間,而女人穿梭於廚房和洗衣間。我想,用這兩個問題去質問一個空間,是面對空間的一個好方法。

方才說「家」或房屋的設計是男性中心的,是否太西方中心了呢?本書許多例子不可避免的取自於西方經驗,的確有西方中心之嫌,但我仍認為這並無礙於它的批判力。中立的立場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見自己的立場,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有一句話很貼切:「批判論證的起始點便是意識到個人真正是甚麼,而這種「知道你自己」(knowing thyself)是歷史過程的產物,它有無限的軌跡存放在你身上,但卻沒有留下任何的目錄……因此,在最初就絕對需要去編纂這樣的一種目錄。」 書中也這樣寫到:「直到我們知道了我們在哪裡,我們才能理解我們是誰」(p16)。

要以本書概念談資訊科技,我想其女性主義的精神應該被放在焦點。對我而言,女性主義是不斷有機成長、自我修正且具有活力的理論,也是最富有行動力的理論,它不只如字面上看來的關心「女性/性別」的不平等,也聯合種族、階級等種種弱勢,試圖改變不合理的權力分配與社會建構,為我們帶來對社會不同的想像。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精神去看資訊科技,看資訊科技是否造成了甚麼不平等,還是複製了甚麼樣的不平等?資訊科技本身的「軌跡」是甚麼?我最喜歡本書在開頭所說的一句話:「這本書現給所有那些勇於想像一個和平世界的人,在其中,差異真正得到贊揚,一切生物都很重要。」以女性主義看資訊科技的立場應當是如此:是反省的、檢討權力差異的、重新拿回定義與詮釋的權力的想像與實踐。

零星的雜想之一:"IT" perspective?

我先承認自己實在不了解「資訊科技」,也想要問,到底甚麼是資訊科技?是「誰」的資訊科技?對勞工而言,資訊科技是甚麼?對農民來說,資訊科技是什麼?對我的爸媽那一輩來說,資訊科技又是什麼?每個人有不同對資訊科技的了解和定義,這些也影響到人們和資訊科技互動的方式。在這裡我只能用我粗淺的認識來討論資訊科技,這是我的位置。

在Google上打入「資訊科技」關鍵字,出現的大概都是電腦與網路的圖像。是的,關於「資訊科技」在我心裡的圖像,大概也就是那些商業化廣告中的3C商品吧。我覺得資訊科技的定義,似乎太以物質為中心了〈當然有可能是「科技」這兩個字本身就很以物質為中心〉資訊科技有促進溝通和傳遞訊息的功能,不過還有許多改變溝通與傳遞訊息的方式,不會被視為「資訊科技」的。比如說想要促成教學的成效,可以用「資訊科技」方法,大量購置教室中的電腦及多媒體設備;也可以用「非資訊科技」的方法,比如說改善師生的溝通關係,教室的座位排列等。我當然不認為這兩者有任何的衝突,但是我所感受到的是,當今「資訊科技」常被擺在第一位,被認為是頭等重要的建設,可以分配到最多的資源;而其它關於資訊〈但非物質科技〉的領域,可能就會被草草帶過。

資訊科技這個詞的定義本身,由於含有「科技」,就已經有專業、科學、物質取向,並且很性別(gendered)的意涵了。科技並非中性的,柯望(Cowan)明白點出技術物與相關知識要是與女性連結,就不容易被視為知識。「潛水艇、摩天大樓與機車,很容易為主流社會當成科技,奶瓶、胸罩與熨斗就未必是。」[1]在一個促進女性參與資訊科技的網站CWIT[2],則認為電腦、資訊科學專業裡的女性人數比率非常低,如果沒有平等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那麼女性也將沒有能力形塑未來的資訊世界。我也觀察到,在ptt數位生活電腦群組版上,常常會有文章寫著「我是女生」、或「要給女生用的電腦」等說法,彷彿其它的分類並不太重要,在科技世界裡,「性別」是一個可以衡量使用者位置的重要指標。

[1] 成令方、吳嘉苓。<科技的性別政治>。《婦研縱橫》712004),26-34
[2] http://www.umbc.edu/cwit/rationale.html

我認為這個詞彙已經帶有一種優勢的意涵了。它規範性的象徵了未來與進步,但也挾著一種你不能不要的壓力。對於這種有著過於物質、過於「光明」的意涵的詞彙,我想我們要做的是賦與它新的意義。我們如果一提到資訊科技,就認為甚麼「就是資訊科技」甚麼不是,那麼這絕對是一種損失也是自我劃界的行為;如果我們一提到資訊科技就想到美好生活,那麼這絕對是一種迷思。資訊科技就如同書中的建築一樣,它反映著社會關係,它也必須要有含括社會關係的定義:否則我們就會看到更多的電腦被送到偏遠山區,打著要降低資訊落差的旗幟,而結果是沒有人會去維護、教學、管理……電腦變成只是裝著資訊科技美夢的幻想殼子而已。

考慮資訊科技的時候,考慮人。連結資訊科技和人的關係。把「科技」放在人裡面,並且告訴我是哪些人,是怎麼被放進去的〈並且隨時記得update〉。

零星的雜想之二:空間和虛擬〈?〉空間

用有限的想像力談資訊科技,很自然我就想談網路。很多人對於網路空間、虛擬空間有很大的企盼,因為身分並不是單一的,性別也可以是流動的。不過關於網路空間的「空間」,我還沒有甚麼太多的想法可以回應,目前一直在想的問題是:「網路空間」和「空間」最大的差異在哪。

沒有答案,不過倒是認為,這個網路空間和真實世界有一些些關連,網路上並沒有真正的變成一個沒有權力遊戲、沒有身分限制、自由民主開放、眾聲喧嘩的烏托邦。在具體世界裡擁有的權力,在虛擬空間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比如說,網路上哪一種語言最多?於是哪一種觀點最多?什麼人有空上網?什麼人可以上網?網路這個需要基本物質配備的活動,先排除了一些人;然後上網所需要的時間與技術,又排除了一些人,網路上的行動者並不是均質的。

又比如說對岸對網路的控制與監控;成人要「保護」小孩在server上裝的filter等等,具體權力都的確在虛擬空間中作用,雖然可能這個網路空間真的有所不同:它比較難進行消息的封鎖與獨裁,不過不能否認,霸權還是存在。

網路雖然號稱什麼資訊都有,不過資訊取用的動作,仍然不可能脫離真實社會關係而存在。我在台北,在網路上看五花八門的活動時,我會點入的只有活動地點發生在台北的;小孩子上網,很少真正去進行學習的活動,雖然網路號稱可以讓大家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如果沒有引導、沒有社會關係支持,資訊是不會自動流入、自動發生作用的。當然我也必須要先質疑自己對「真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的分類極有可能是錯誤的,根本沒有甚麼真實虛擬,網路空間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啊。

新媒體與社會運動

但是,新的資訊科技不只承載、複製主流價值,它也可以是個具有反擊力量的新希望。對我而言,這樣做為一種媒體或公共討論的資訊科技,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網路能不能成為一種弱勢發聲的管道?網路能不能突破資訊不發達所帶來的種種限制,促成一個更好的公民社會?

女性主義強調權力並非集中,應注意各種分散式的權力及力量,注重討論、分享、溝通等社群價值,新的科技如Web2.0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溝通與分享;部落格等平台也出現了眾聲喧嘩的情況,批露許多主流媒體不曾看見的經驗。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台灣社會正好出現了繼野百合之後,被認為是大型「學運」的公民/學生運動。這場運動一開始是在網路上進行討論,用網路串連動員而組織起來的,於是有許多文章討論著網路與社會運動的關係,如「按Enter 我抗議 網路社運來了」 、「部落格、直播平台....社運工具箱」 等等,認為網路科技如Facebook、部落格、BBS、Google社群等在近年的社會運動中有重要的影響力。

在現場,我也感受到新科技使得民主討論更容易進行:街頭現場每次的提案立刻打入電腦、投影到大螢幕上讓大家表決討論;抗議活動現場網路直播,讓關心的人能看到現場,而不會被主流媒體隨意詮釋等等。在社會運動的經驗裡面,不被看見、沒有管道發聲、訊息難傳遞都是大問題,而新媒體/科技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一些這樣的問題,因此我的確抱有一些樂觀的期待,也有熱切的想要探知這些科技可能帶來訊息傳遞、組織模式的變化,是否真正可能促成一個可以溝通的公民社會。

但無論如何,科技背後仍要有完整而成熟的信念,才有可能讓科技和社會加在一起會有向上提升的力量。在本書後面提到有許多人以自己的理念與經驗出發,著手規劃具有女性主義理念的房子與社區,就提示了:參與式的規劃是重要的,使用者的經驗絕對要被慎重考慮。不論是人和建築,或是和科技系統,其相處模式都應該尋求更多對話,比如說讓更多人有充分得知資訊的權利、擁有資訊工具的權利,並和系統用平等的方式互動〈人可以改變系統的程度和系統可以改變人的程度沒有太大差異〉……資訊科技因為其「資訊」層面,有不會因為分享而貶值的特殊性,我也對它有著這樣的期望:促成平等的溝通、注重個人差異,並且有empower人的力量,讓作者所說「想像一個和平世界」有發生的機會。

2008/11 閱讀報告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formation retrieval 和document retrieval不同,document 像是承載information的容器,而information是在裡面的東西,每份文件重量不一樣。網路上比較可以做retrieval,因為在index時的窮盡性較高。〈上圖是以搜尋"basic"這個字為例〉

information retrieval和data又不同,data可以量化、可以用欄位去說明,information是有個主題的、有intellectual的部分,比如說data的問題是「有多少立委是女生?」;information的問題是「為什麼女性參政率不高?」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tomatic indexing的步驟

把字全部列出來。
去掉重複的字還有停用字。
stemming
去掉出現頻率太少的字。
用同義字索引典conflate stems.
將剩下的字定位〈在哪個文件當中〉
計算每個字的權重

...there are pre-specified definitions of the interesting concepts in a domai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concept. The quadrant is called knowledge-ba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而automatic indexing呢,
I've labelled that quadrant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cause the models of retrieval on which these automatic indexing techniques are  based are statistical models.They look at the meaning of texts by looking at the statistics of word occurences in texts. 

它的好處是1)省錢;2)獨立於學科。〈可跨學科檢索〉

free text 和 controlled vocabulary的差異
首先,record的長度越長,access point 越多,就有越多的redundancy,而也越有存在spurious relationship的可能。free text會有很多的redundancy,雖然這樣access point越多,但是因為一個概念可使用的詞彙天差地遠,所以還是要有controlled vocabulary提供搜尋上的建議,要不然recall還是會很低。

例如:
對一篇文章而言,一篇文章中寫了programmed instuction和programmed learning,你只要車到一個字就找得到這個文章。
但是對一套collection而言,假設你是要找digital library的概念,文件一號用了digital library,文件二號用了web library,文件三號用了digital archive,你用digital library下去找只能摸到文件一號,因此降低了recall。

free text 有更多access point、更有及時性(more current),更有redundancy的特色,適合hot topic, special topic,and highly comprehensive topic,使用者也較為熟悉檢索用詞。

controlled vocabulary則提供更多關於「概念」的表達詞彙,詞和詞也較有階層、參見的關係。及時性低。適合broad conceptual 的檢索。

Free text records tend to be longer and thus provide more access points, will frequently include some terms more specific or more current than those in any controlled vocabulary, and will usually provide greater redundancy.

The controlled vocabulary, on the other hand, impose consistenc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 matter among documents, provides the broad “concept” term that are frequently lacking in text, and, by means of hierarchical and cross-reference structure, gives the user positive aid in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search terms.”( Lancaster 2003, p.270)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dexing policy

1.structureness
    

descriptive indexing:search fields, attributes
subject indexing:facetd analysis

2.exhaustivity
3.specificity

term weighting

用boolean去找東西的缺點是沒有彈性、不是全有就是全無,無法反映現實狀況;另外它也無法表達文法關係。
ex "bite and man and dog" 找出來不知道是人咬狗還是狗咬人都有可能。
當你找一個文件的時候,字詞的份量應該是不一樣的。
"not all terms are created equal."

常常出現的字代表份量重?對一個文件來說是這樣,但對一整個資料庫的文件來說就不是如此了。於是一種常用的計算weight of a term 的做法是:us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occurence of term in record and the reciprocal of the frequency in the database.  
〈TF* IDF〉

The significance (weighting) of a index term to a document should reflect:  
1.Its importance in relation to a document (TF)
2.Its discrimination value in a collection (IDF)
 
 

假設下列文章中出現詞彙的頻率是

                  A    B    C
1文件        5    6    2
2文件        4    1    7
3文件        3    2    4

而A,B, C詞在整個資料庫中出現的次數為:50, 30,200

那麼在1文件中A,B,C的重量就是:
A= 5*1/50=0.1
B= 6*1/30=0.2
C= 2*2/200=0.01

“A useful index term must fulfill a dual function: on the one hand, it must be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so as to render the item retrievable when it is wanted (the recall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 good index term also distinguishes the documents to which it is assigned from the remainder to prevent the indiscriminate retrieval of all items, whether wanted or not (the precision function)”
 (Salton 1989).

 這種TF*IDF的做法和human indexing不同,human indexing要嘛就給這個字、要嘛就不給,沒有辦法知道term在文件中的重要程度,只有「有」或「無」。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重要的indexing dimension:
Exhaustivity 窮盡性

refers to the detail with which topics or features of a document a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大致上可以說是一個文件中,有多少term的程度,當你用越多的term去描述一個文件,這個文件也容易被找到(high recall),但是找到的東西不一定準確,因為有可能:

1.false association,因為是用詞去找,可能這些詞之間根本沒有文法語句上的相關,但因為都有這個詞就被找到了。
2.很minor的相關,在文件中只提到這個東西一點點,根本不是文件的主軸,但還是會被找到。

當窮盡性非常高時,雖然可以找到很多東西,有個"large retrieval  phenomenon",我們常會用「日期、作者、摘要」等去過濾排序資料,但是沒有辦法減少這樣的狀況,為何?
因為常常主題、關鍵字、標目往往duplicate each other,大家彼此抄來抄去,還是找不到想要的。

diminishing returns 
大部分的詞都用80%就可以滿足讀者需要了。如果要更有區別度,就要花更多的力氣去找更窮盡的詞。有些詞份量會比較大,而有些詞相對不重要,就算用這些不重要的詞去搜尋,滿意程度也可能較少。也就是那個圖會大致長這樣:



precision 專指性
1.thematic precision
你的詞和這個文件有多貼近。
2.operational precision
描述term本身的性質,如果這個term可以被用來描述這個文章,又可用來描述那個文章,那麼這個term的專指性就很低。
3.language precision
描述控制語言可以多精確。

在給term的時候用最精確的就好了,比如說這篇文章在講orange給term就給citrus fruit,而不用多給fruit,因為這樣會讓通則性的文章和專論的文章沒有辦法被辨別。當使用者用fruit查詢時他應該會想的是通論水果的文章,而不是專指orange的文章。

在從前的人工書面時代,有post-up這個動作,就是說把一個詞和有關的詞BT, RT等都列出來的動作,方便generic searches。而在數位時代,這個列出來的動作可免,可以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先有個詞語詞之間的架構。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dexing and abstracting上課筆記

representation 
來個好可怕的字,背了很重的社會學意涵。不過在這裡只有要用到很簡單的意思,是one thing stands for another之意。

索引與摘要就是一種representation,也是將散落的不同文件聚集起來的方式。
"The main purpose of indexing and abstracting is to construct representations of published items in a form suitable for inclusion in some type of database”(Lancaster,2003)

紅綠燈也是一種representation,代表了紅燈停綠燈行闖紅燈被罰,不闖才是好國民等等複雜的訊息。
「小綠人」是臺北交通號誌的一大特色。 圖片來源: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69598b6

在一個資料庫裡面的物件,可以分成三種描述、representation的方式:1.descriptive catalogue,像是圖書館的描述編目資料,記載書名、作者;2.indexing,處理關於這個物件的主題,可能是用一些控制的語彙。常見的分類語彙有:書目分類架構,如杜威十進位法;主題標目;還有索引典。 3.abstracting,摘要這個物件的內容。

subject indexing的過程包含了從一個文件中挑出適合的term,這需要經過concept analysis和translation.後者是conversion of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of a document into a particularly set of terms.前者則困難了,每個人對於一個東西「關於什麼」的定義可能天差地遠。"of-ness"比較簡單,我們可以判斷比如說一幅畫是of 狗,但它可能是about a abstract concept,比如說正義。


給一個物件一個term就是在提供這個物件的access point.〈就像你要給文章下關鍵字,關鍵字就是access point〉access point越多,這個文件就越容易被找到,文件越長的話,access point越多,也當然越容易被找到。

*
我們怎麼幫作品、書......分類?
可以分成physical/intellectual部分,也就是descriptive/subject 的不同啦,書或作品因為有這個subject的部分較為抽象,使它比其他東西難分類。另外,對於某個主題〈你想要找的某個東西〉查詢的時候,不可能得到「全部的東西」,也就是說recall絕對不完整。

在進行information retrieval的時候,當然就是要盡可能找到有用的東西、並且盡可能避開無用的東西。
recall 是找到useful item 的能力;而precision則是避開無用item的能力,這兩個東西可當做評估一個資料庫搜尋表現的指標。

文件和文件、資料和資料連結的方式有很多;是有機的。好像在過河一樣,河中有許多石頭可以踩,關連的方式很多,你可以跳跳跳,或是一步一步走。

譬如一篇文章,我們可以看摘要、看引用文獻、或是看共同作者這些連結點,依此都可以找到類似主題的文章。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慚愧的,大學已經四年了,總是假設自己應該要接觸一點史學,但其實程度應該跟高中畢業時沒有兩樣。這學期去修了衣若蘭老師開的通識「性別與中國社會」,希望可以接觸一些歷史學,在開頭幾堂課老師問了,什麼是歷史?(好像一定要的嘛。)
又問,歷史學呢?除了重視「時間」、「順序」、「多重因果」之外,我印象深刻的是歷史中的「變動和恆常」。歷史中有變動,也有不變動的時候。不是只有看那幾個「重要事件」,也研究,「什麼是不變的」?


好像人生,好像我不足的記憶與注意力喔。
總是只看重那些波動的、改變的、有張力的......平凡日子當然也會欣賞,但很難把它和前者連結成一個整體,一個整體的我,一條變動活恆常的路徑。
那些都是。


07/10/17
今天這麼巧,在社會科學文獻的課堂上,老師也畫了這個圖,解釋Kuhn說的科學革命。(真是個好用的圖啊!)

恆常換成normal,把變動換成revolution,而所謂的「典範是建立在一個個過去的研究之上」,叫做commulative嘛,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種事情,發生在normal的時候;當典範開始出現許多的質疑、其他的挑戰時,就不累積了,就要革命囉。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到底何故要把知識切成許多「領域」?
這大概是種暫時性的策略。因為解決問題時,不能把所有相關的事情都納入,只好先畫地自限。
「領域(terrain)一字,使我們想到學者農夫在面對其科學鄰人的侵略時,防守其知識的勢力範圍。《知識社會史》p.157」

「培根在方法論上有一句睿語:真理易從錯誤中浮現,而很難再從混亂中獲得。」《科學革命的結構》,p62
;但當專業化到某個程度以後,又必須去把那些曾經被隱藏、潛在相關的,再挖出來。


我想畫個樹來表示一個學科、或一個領域;不是很多人喜歡畫什麼知識樹嗎?在這裡,當那些樹根越分越細、越來越遠離本株、也代表越來越專業的時候,也就越容易碰到別人(別的學科)。



遇到別的學科,很容易就有了hybrid,也就是跨領域的出現了。
「人類思想的類別從不固定於任何一種明確的形式。有人不斷地創造類別、取消類別和再創造類別:它們因時因地而變遷。」---涂爾幹 ,《知識社會史》p.149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說:這是一篇結合LIS之中,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書目計量學兩個領域的文章。其中運用了文獻分布集中在少數期刊這件事情(即bradford's law)來講資訊搜尋行為之不同。

某學科的核心資訊會集中在中間的那圈,所以只要用瀏覽的方式,一個一個慢慢看也行,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第二圈用search的方式,在已知學科有某些分類、結構的前提之下,進行索引、摘要等的搜尋;最後是linking,也就是看完別人寫的東西後面,所引用的「別人的文章」,這樣一個連一個就可以連好遠喔。

"The Bradford data thus tell us that desired material is neither perfectly concentrated in one place, as we might hope, nor is it completely randomly distributed either, as we might fear" 文章中這樣寫到,並生動的以聚落來比擬學科:一開始像小鎮,你根本無須地圖、電話簿,一切都長在嘴巴上;後來漸漸擴大,這些名冊、紀錄與供人找尋的工具也因而增加,就像書一多就出現目錄一樣。

文章中提到librarian和一般的學者使用的搜尋方式較為不同,我於是問這件事情代表什麼意義呢?如果圖書館做出來的目錄不受學術社群歡迎,那整理資訊的目的何在?是說應該彼此了解,兩個社群的工具並不一樣,必須促進交流嗎?

我沒有得到這問題我能理解的答案,不過老師倒是說了一個我覺得不錯的比喻,就是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因為第一圈和第三圈內的搜尋行為比較經濟,第二圈則是比較費力的,就好像我們一般人談戀愛找男女朋友,要嘛就是從自己身邊的對象下手(browsing),或者就是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network,network of network...(linking),很少會有去找適合條件去搜尋的。這還滿make sense的呢。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先做的一點點整理,其中有許多觀點是來自於台大中文系的歐麗娟老師,我在大二時修了她個課,她是個熱情而且愛護動物(XD 她常在上課說狗狗貓貓的事情)的老師,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沒有真正引用到她的論文什麼的,因此沒有引用文獻,但我想這很重要,還是在這裡先說明我文章內容的智慧來源。喔,還有另外一部分是來自於余英時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讓我直呼「大師果真不同凡響」的一本書。

在一至四十回中,紅樓夢的重要人物、佈景幾乎已經全部抵定。
 
紅樓夢中的人物造型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要理解這些人物也需要極為細緻的分析,例如其對話方式、性格、象徵、甚至與詩詞之間的映照關係等,但在此,我想先暫時忽略這些重要卡司,提出可以概略理解這個部份(或整本書)的大綱。
 
我認為,在一至四十回中,已經出現了某些佈景或人物,可以作為貫串整本小說的重要設定,分別是:一、「太虛幻境」(第一回);二、大觀園(十六回);三、劉姥姥(第六回)。在『太虛幻境』的坊聯上,有句有名的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提示了我們小說的本質固然反映時代,但作者的想像與創造力也同樣不能忽視,小說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同等重要。由於許多研究者將紅樓夢一書視為曹雪芹的家世傳記,余英時在《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寫道:「即紅樓夢在普通讀者的心腹中誠然不折不扣地是一部小說,然而在百餘年紅學研究的主流裡卻從來沒有真正取得小說的地位。相反的,它一直是被當作一個歷史文件來處理的。」如果說,紅樓夢相關的歷史考據反映了當時作者所楚的世界,那麼,作者的創造出的虛構世界要從作品的何處去尋找呢?答案就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太虛幻境提示了我們閱讀紅樓夢的方法,而「大觀園」則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表達。大觀園象徵著人間的富貴與快樂,更代表了詩與美的淨土,是作者純粹靈魂之結晶。但這個大觀園、或說我們所謂的「理想」,是無法獨立自存的。譬如說,作者讓一切有關肉慾、物質的、現實的種種被大觀園隔離,但大觀園卻在象徵低下與骯髒的會芳園舊址立碁;又譬如說,若沒有賈寶玉所說的『祿蠹』們的經濟支持,姐妹的詩社(象徵美與精神)又何以出現?如此,物質的與精神的、現實的與藝術等等對立的概念相生相成,像一個太極圖案,彼此支撐、也無法分割。在小紅樓夢中也會陸續處理類似的主題:人是一種肉身的存在,有生物的本能與欲望、卻也有夢想與超脫的能力…現實和理想的衝突該如何面對?或說如何接受這是一體的兩面?大觀園這個佈景的開始、上演與落幕,可以逐漸讓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至於在此唯一提到的人物--劉姥姥呢?她在第六回就出現,並且三次進出大觀園,絕非是一段娛樂的插曲,作者賦予其很大的重要性。正如上述所說的,理想無法脫離現實而存,劉姥姥象徵的就是人肉體、物質的一面,這給在某種層面說來虛弱蒼白的大觀園帶來活力。大觀園在落敗之後,許多人也必須依靠劉姥姥的解救,也就是說,辛苦建造的人間樂園,終究要回歸到鄉野民間;想像世界故事的樓台,必須要在那些無法辨認臉孔的常民生活中,有機會被再次搭建,才有再續與恆久的可能。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