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新聞
根據這份《枯木:活生生的森林》報告,清除腐木和老樹會造成生物數量驟減,如昆蟲、甲蟲、真菌植物和地衣類植物等。還有像以中空樹木為家的啄木鳥、蝙蝠及松鼠,也失去了牠們的自然棲息地。
要閱讀完整報告,可連結此網址:
http://www.panda.org/downloads/forests/deadwoodwithnotes.pdf。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02601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吳紀政、劉博樺 譯,蔡麗伶審校)
關於枯木的迷思
其中有一篇講「對枯木的迷思」,真是動人。由於中英對照譯稿的網址已經蒸發,我把下載來的英文檔簡要摘譯。
破解「枯木」迷思
迷思一、「乾淨」的森林是健康的森林
「乾淨」的森林並非健康的森林。在歐洲,少數的天然林實際上極為穩定、健康、並更能對抗病蟲害與氣候變遷。這樣的森林比起那些「有管理、經營」的森林還要多元且複雜多了。
迷思二、老森林是個問題
熟齡樹常常被當作「森林未妥善管理」的指標。這導致我們一般可見到的森林,通常只有年輕的樹,人們已經不知道,其實一座自然的森林,應該有各種年齡樹木的自然結構。例如在典型的歐洲森林,我們很難找到一棵超過100歲的樹,但其實許多樹都可以活超過300歲。
迷思三、死亡的樹是疾病的溫床
森林管理最頭痛的就是樹皮甲蟲,而枯木總被怪罪招致這些蟲子。但事實上證據顯示,死樹並不會導致森林的危險,反而有許多研究顯示,死樹提供了大量寄生捕食者(parasitoids)和掠食者的棲地,使得樹皮甲蟲維持在定量。雖然在倒樹上會有比較多的蟲,但這些蟲並不一定會讓樹木致死。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蟲子專門挑死樹為食。
迷思四、只有年輕才美!
管理枯木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人類的文化。熟齡木和死樹對我們這種執迷於年輕的文化來說,沒有吸引力。要讓枯木有其空間,並不能只是告訴人們管理的技巧,更應該改變他們對於森林生態的觀感。
迷思五、枯木易引發火災
要移除枯木,一個常見的理由就是為了防止火災。但其實妥善管理的枯木,可以被整合進入已有的森林火災管理策略裡。大多數的火災即使是活著的樹也同樣會燃燒起來,而且在歐洲大部分的火災都是人為所致,一點點的倒木其實不會增加火災的風險。
迷思六、對遊客而言,枯木有安全上的疑慮
森林裡最危險的事情應該是商業木材的伐採,尤其是伐採時樹木的倒塌。枯樹已經在許多保留區、保護區、甚至都市公園都被妥善的處理,可以將之存留在離人行步道較遠處。德國最近修改了法律,不再將森林裡倒樹意外的責任,歸在森林擁有者身上,於是遊客在森林裡行走時就要自己注意危險。其他私有森林若是要讓大眾親近,也建議做類似的改變。
那些不見的成員
小時後聽過一個日本故事。內容是一個國家的老人,活到某個歲數,就會被丟到山裡面自生自滅。但是有個兒子,當媽媽到達那個歲數時,卻不忍做這樣殘忍的事,於是把媽媽藏起來。直到有天國家有難,敵對國家提出問題,說若是答不出來就要進攻。全國上下無人能解,但這個兒子卻驚訝的從媽媽口中聽到解答,老人的智慧終於被肯定,國王也才下令取消丟棄老人這個規定。
《樹》裡面有段話:
「我們對林業公司要公平,老生花旗松林似乎也會自我毀滅。這並不是森林的結束,而是社群轉型。所有的高地花旗松林最後都因長得太大而無法生存,或是被昆蟲或真菌殺死,而把位置讓給在底層耐心等候的樹種,西部鐵杉和美國側柏將取而代之,成為極盛相(climax)森林。以這樣的方式看待森林,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讓伐木工人趁這些樹還有點價值時,先將其砍下,以協助此自然過程?按照這個邏輯進一步推論,老樹可以用改良過的新花旗松苗代替,這些經過基因調整的樹苗,惱人的木質素較少、長的更快,而且可以抵抗一大堆病蟲害。至少,這是生技學家和森林業者所描繪的景象。
在自然棲地中,當一隻斑點梟的領域變成了鐵杉-側柏的極盛相森林時,牠可以另外再找一個老熟花旗松地點。然而,如果棲島附近的樹都被砍光了,牠便無路可去。種一大堆大樹並不等於一座老生林。天然的極盛相森林擁有各種年齡的樹木,從樹苗到枯立木,包括林表上的斷枝和落葉堆,可以支援鮭魚族群和所有的鮭魚掠食者。再造林則是單一樹種林場,和生物多樣性相反。」(p193)
當我看見枯木死樹還是在一個生命的循環裡,繼續供給森林養分時,就對這樣的啟示感到震撼。無用是什麼?年老是什麼?老人或老樹「沒用」嗎?
光是看這樣的資料,就彷彿上了一課。告訴我大自然的確可以讓人類社會學習。當我們對森林的思維能有所轉變時,我們對於社會的看法或許也將會有所轉變。(反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