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空口白話沒有辦法消除偏見」,所以片中勇敢的老師設計了一個體驗,讓這些遲早會離開教室的孩子,體驗「被歧視」的感覺,上這「歧視的一堂課」:老師將班上分成高個子和矮個子,首先告知「矮個子是比較優秀的」,並給予不同的待遇。孩子們在短短的一兩天內,有人流淚(崩潰?),也立刻就感受到不平的心理狀態。

令人吃驚的是,要區分人,竟是如此的快速。〈要注意的是,分類不等於歧視。分類,並依據分類給予不同待遇,這才構成歧視。但實務上,或許很難將「分類」和其接受到的待遇,做清楚因果關係的判斷〉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體驗到,一開始區分她們的,根本是一個無謂的標準?因此而能在長大後辨別,許多想要區分你/我的言詞言論,或許真的都是無稽之談?

我覺得片中的老師很勇敢,要看著自己親近的學生展露人性,也要真實正面面對「歧視」這件事情的本質。「歧視會讓人傷心、流淚」,孩子這樣說。才第一天,被刻意歧視的孩子自己就已知道,他因為缺乏老師正面的話語而表現不佳。這只是個實驗而已,但會提醒我們,長久的不能翻轉的歧視,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在裡面有個個畫面是,老師安排被歧視者要穿紅色背心,我很有印象。「制服」真的很值得深思。在穿脫這個動作之間,你已經穿上或卸下了一個身分,再具體不過。國小國中高中男女生的制服、不同校的制服,不也都是在劃分我們嗎?

知道被歧視的感覺,就一定不會歧視別人嗎?我覺得這個轉折很重要,我想,被歧視的經驗是一個閥,可以扳到「更追求公平正義」這個開關,卻也可以扳到「更憤怒、更想要復仇」的開關。這其中怎麼運作,或許已不是實驗可知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