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響我至深的書,一部份或許那個影響已經變成了我。
而這裡的文字則是我上共同必修國文課的報告。報告是報告,雖然有說到做不到的外太空範疇,
但沒有不真誠。
==============
旅行:人生

在文學作品中,旅行常常被當作是人生的象徵:起點出發→看著沿路風景→沿路賞玩→到達終點;正如一件事情開始→過程→結束;人生則是:出生→活著→死亡。本書描寫主角siddhartha的生命經驗:自一個少年婆羅門的自我追尋開始,記述他的生命歷程,及最後的悟道:但這非我們想像一個所謂追求目標並且成功的故事。本書中文的譯名為流浪者之歌,我想在這個面向上解釋其意義:主角並非一個有目的的旅人,安排好沿路吃住才上路,然後到觀光景點拍照留念。
他想說的是:人生其實每刻都是意義:我們旅行,並不是為了拍照留念,或到達某個景點。而是從開始計畫出發,到沿途等車、搭車,都是有意義的。生命,是一個完滿而且無法分割的過程。”The world, my friend Govinda, is not imperfect, or
on a slow path towards perfection: no, it is perfect in every moment”每一件行為本身都是有意義的。而這樣的過程需要具備懷疑精神作為開始:siddhartha會去思考,會去懷疑,這就是他要的嗎?高度的自覺與警醒,是他因此開展追尋之旅之關鍵;人生也一樣的。當我們去質疑、定義、思考自身存在本身時,才真正叫做活著,叫做存在。

發現和尋找
When someone is searching," said Siddhartha, "then it might easily happen that the only thing his eyes still see is that what he searches for, that he is unable to find anything, to let anything enter his mind, because he always thinks of nothing but the object of his search, because he has a goal, because he is obsessed by the goal. Searching means: having a goal. But finding means: being free, being open, having
no goal. You, oh venerable one, are perhaps indeed a searcher, because, striving for your goal, there are many things you don't see, which are directly in front of your eyes."
每件行為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件簡單的事實,以為目標還遙遙的在遠方:所謂「慾望無窮」。因為滿足慾望的並不是客觀的條件,卻是主觀的心靈。當我們把人生當成是一條追求什麼、預設什麼的過程時:我們就會因為慾望而痛苦。但其實我們想要的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眼前,只待你轉換心靈與觀看的角度即能發現!故事的最後,Govinda說自己仍然在一條艱難且黑暗的追尋道路上,還是找不到自己要的。siddhartha不語,請他親吻他,於是這樣一個吻,使他看到了來時的一切經驗,並想起了所有他珍惜的、一切有意義的東西…此時的Govinda是「發現」了,他所追求的「道」、一套信仰、一套規則,其實都在,只是從未認出:「原來那就是」。


Govinda, that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is world.
在每件事情發現意義:不輕視、不嘲笑、不疏離的感覺,我想就是對世界的愛。此書有一大重點,就是在講「愛」。
悉達多不管是在修行的日子(極度的避世)或在過一個一般人的日子(極度縱慾),他都感覺孤獨。我想這本書會如此受歡迎,或許是因為它寫到了這種共通的情緒:無法感受到我與他人之聯結、無法感覺到我與世界的關係、我在世上的意義;還有人的一種「我和他們」不同的感覺。那種區隔出「我」和「他人」的界線,就是孤獨的原因。Siddhartha裡也在再提到這點。
still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childlike people, had remained alien to him as he was alien to them.

……with the people around him, watched them, found amusement in them; with his heart, with the source of his being, he was not with them.
能不能在人群之中,就是能不能愛的關鍵。我們不是來仇視這個世界,而是來領受愛的。愛需要有一種想像力:想得到時間的深度、空間的廣度、想到人的複雜;於是愛也是同理心:儘管有自我和他人之區隔,卻因為愛、因為想像力而能連結彼此,感覺到自身和所有人一樣:樂其所樂、悲其所悲。而因為這些共通的情緒而能理解、而能包容…所以愛的態度是不批判的,每一種人選擇的生活都有他的意義,我們可以愛那樣的不同,為什麼要去批評、去仇視、去隔離呢?是因為愛,讓所有人都變得平等。


He did sense very well that this love, this blind love for his son, was a passion,
something very human, that it was Samsara, a murky source, dark waters.

Nevertheless, he felt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not worthless, it was necessary, came from the essence of his own being. This pleasure also had to be atoned for, this pain also had to be endured, these foolish acts also had to be committed.
愛讓你變成普通人。一般人,且在人群之中。being with people.” On this day, he reached the large city before the evening,
and was happy, for he felt the need to be among people.”
愛就是,即使悟道,妳仍然選擇像ordinary people一樣的行為。siddhartha之前的痛苦是無法變成一般人:總是很聰明,很超越,很無所謂。他無法感受到人們到底為甚麼要這樣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心?為不是永恆的美麗而歡愉?為了根本不存在的失去難過?於是感覺疏離。沒有辦法當一個一般人。我發現他的悟道其實是在兒子出現之前的。(應該是說,悟道是一種不停持續的過程,不是悟道的一個道就可以停止,就在這裡停駐。)結果在兒子出現後,他明白的道理,卻都沒有辦法做。
他知道保護和教導對小孩的成長無益,卻不免為他擔心;他知道愛一個人並不能把他留在身邊,但卻忍不住如此...那種不能克制、那種自然的天性的、那種明知道怎樣、卻仍然在執迷的…就是愛。
於是他看似在紅塵世間打滾。看似苦。那卻是他變成一般人的關鍵。那亦是一種悟道。我總覺得人的成長到最後就會變得孩子一樣。但我們不能真的只停留在孩子階段,而是要經歷過那麼多,才反璞歸真:回到孩子狀態這樣的結果,並不是繞了一圈無用的路又回到原點,而是說那樣的路徑是必經的:要跨越好多的假才能到達真,要走過很多時間,才知道永恆是什麼。

時間
Was then not all sorrow in time, all self-torment and fear in time?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變成時間的問題:生命本來就無法抽離時間軸線。有限的生命、時間,和時間帶走的黃金歲月、青春年華,也常常是書寫的主題。在書中sidhartha卻向ferryman提到
“have you also learned that secret from the river,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ime?”
時間為虛妄?我們從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知道時間,從世界的種種變化,劃分出時間的刻度…怎麼說沒有時間呢?
“The wheel of appearances revolves quickly, Govinda.”
沒錯,形體的轉變與消逝很快。不,不是「很快」,而是每分每秒在變化,在消逝。我們習慣用二元的、數位式非一則零的概念去看世界,所以才會有時間的概念!因為我們以為有生有死,有開始有結束,而時間就是這個從「這裡」到「那裡」的中介。可是這一切,卻都是漸進式的存在:每個開始都隱含了結束,每段生命都包含著死亡,所以時間並沒有帶走什麼,時間不存在。當我們這樣認知,就可以從「絕對」的兩極中解脫,如是去評估衡量這整個世界,就會是充滿愛的世界。正如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於是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每一樣東西都包含了
、重疊了其他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愛每樣東西,欣賞他們present在此刻的樣貌,而不是構想著一個理想型,去評量現在的一切有沒有達到標準?
“In every truth the opposite is equally true.”
真實的反面也同樣真實,如果我們把世界切割成好的不好的,真實的虛擬的,痛苦的快樂的,那是為了要教育人們的分法,那是因為我們以為時間存在。被說出來的常常只有一個面向,而一個覺醒者、一個想要發現真理的人,往往就是因為他不會只有看見一個面向,才能覺悟,才能找到一個完美的整體宇宙觀。在書中siddhartha拿起一塊石頭說:「我之所以愛他,正是因為它是一塊石頭。」因為世界是多麼需要所有東西的參與!也是所有的參與,才會構成這個世界!於是不必鄙視、輕忽、抗拒任何東西。每一刻都是美好的,每一樣東西亦如此。

時間:循環
循環輪迴的概念在佛教中是有的,而在本書中我認為也有出現。至於是否相同?就我所知,一般認為輪迴是一種無止盡的苦難,而修行的意義是讓自己從循環中解脫。但在本書中,循環反而是一種對於「時間不存在」的證據:所有東西,都會回來。前面所說的,兩極的端點並不存在。事物亦不是朝著端點線性的進行,而是環狀的扣連在一起,一切是這樣子蘊含著一切,縮影著一切。此書siddhartha因為了解這樣的循環,而感覺愛的能力,這是與自苦難中解脫的想法不一樣的。
在siddhartha的兒子離去後,他看著河面:「他的父親不也早就煎熬於和他相同的失子之痛嗎?現在,他自己不也預見著這同樣的命運?」「是的,人生就是這樣。每一種痛苦,每一種沒有煎熬到盡頭,沒有煎熬到終結的苦痛,會再度發生,也會有同樣的悲哀需要承受。」然而,正如我在最前面陳述的,這樣的「回到原點」,並不是沒有意義的。Siddhartha必須這樣的去經歷這種苦痛,才能明白父親當初的苦痛,才能理解,才能包容。人生有需要去承受的悲哀,就是因為人生不可能只有快樂,想要透徹的在人生裡,就一定會有悲哀的滲透:但,不就這樣人生才完整嗎?且承受一定是只能個人的。唯有自己體驗過,才能完成一段循環,也才能領悟這個整體不斷的有情世界。


wisdom cannot be passed on. Wisdom which a wise man tries to pass on
to someone always sounds like foolishness.
我們很相信有一個宇宙的真理、事物的法則:萬事萬物是分散的相,但真實的核心卻是共通的。那個至高無上、簡單卻完美的東西,每個民族、每個作品、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方式去形容它,但,至少,我們都覺得那個規律是存在的。
"We find comfort, we find numbness, we learn feats, to deceive other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path of paths, we will not find."
要找到的,就是the path of paths.也就是下面所說的one knowledge.
"There is, oh my friend, just one knowledge, this is everywhere, this is Atman, this is within me and within you and within every creature. And so I'm starting to believe that this knowledge has no worser enemy than the desire to know it, than learning."
或形容為oneness.(譯為大一)
Siddhartha認為這樣的東西,是不能被傳授、不能被講的,必須親自經歷、必須親自發現,認真且完全沉浸在生命的遊戲之中。我想這樣的想法類似佛家的自性成佛,如是才能體驗到所謂oneness吧!層層重疊的悟道,累積起來變成一個人的生命過程。用心去發現,用心去過日子,而不是向外追求,而忘記自己有的;也不需千里尋方,因為真理就在自身。siddhartha所說不必追求的teaching,除了我們自身想要解脫所追求的方法,不就像是現在生活中種種的指示和喧嘩嗎?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應該追求什麼、什麼是有價值的,我們因之卻迷失自己。這樣的話其實是不用聽的。因為我做為一個個體,沒有人能取代我的經驗、也不能評斷我的幸福。我所該做的,是聽清楚自己的節奏在整個世界音樂中的協調和合拍,聽清楚自己的聲音,還有真理的聲音:用自己整體的經驗和生命去做決定,而非片斷的關注、淺薄的執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