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慣習
「許多受過家暴的婦女,被救了以後,找一個新的男人,常常,又同樣是會家暴的人!」
我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或是另一個版本:不找新的男人,跟她說要注意喔或是要離開
那個男人喔,但總是沒有辦法。這是助教講「慣習」時的例子。

那不一定要用感情解釋。「慣習」可以說是「被內化的社會結構」,
人們用它來面對世界,在我們的生活中顯露,不論是吃飯、站立或者是說話。
在一些電影中,有平民或小角色要進入宮廷世界的情結,那種不安與學不來的窘樣、
然後終於學成的那種「技巧」或「進退方式」、「禮儀」,就顯示了慣習的差異。

注意,那個不是思想上的改變,而是整個生活作息,或將之內化的生活作息。
這學期另外上了一堂課《道家經典中的身體論述》。
蔡璧名老師描述典籍中的神人形象「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等等,
並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境界,是修養心靈就可以的,還是需要身體的配合呢?」
老師認為那樣的修為,是有身體的參與的,而非只有思想上的精進。
那個「身體有沒有參與」就是慣習的養成。

常常「知道應該怎樣」和「實際做出來怎樣」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而我們卻不知道那個距離產生的原因。「看了幾本女性主義,就覺得真是太對了,但隨便遇到一個男人,馬上你又變成傳統婦女;看了幾本書,就覺得自己是左派青年知識份子,但真的和工人混在一起時,你就明顯知道自己是個死布爾喬亞。」助教又這樣說。但這個差異,並不是因為妳的認知或認同不夠喔!不是腦袋裡的東西,而是因為「慣習」。

實踐
所以bourdieu很重視「實踐」。如果就養生來說,想要養生的辦法不是讀一百本經典、訂定計畫;而是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早睡、為什麼自己易怒、改變自己的作息、了解讓自己身體不能養生的理由。即......了解自己的慣習、及其來由。對bourdieu而言,一般人容易找錯方向,錯誤定義問題的來源。「一旦新的思維方式得以確立,舊的問題就會消失。」
而社會學者的任務就是「粉碎…各種神話」,讓我們知道「真正的理由、真正的問題」之所在。以心理分析舉例,心理分析是要讓個人從「個人無意識」中解脫的話,社會學分析就是要讓社會從「社會無意識」中解脫。

反省
以上所說的,於是賦予社會學知識一種政治的傾向。「是一種抵禦性的工具,抵禦著那些時刻阻止我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行動者的各種形式的神秘化和符號支配」雖然如此,討論社會的規律,並沒有一種永恆適用的法則。

我們必須去考察所有可能導致偏見的客觀條件,提出理論的人或所謂的知識份子它們的客觀條件,當然,包含我們自己,這些人「往往喜歡把自己看作不受社會因素限定的」。這是我看bourdieu談學者的時候很感動的地方,雖然沒有看到很多,但讓我深深知道反省這件事情是多麼重要。要知道自己的限制,知道影響我們表現的客觀條件。

「後現代認為客觀知識非常脆弱,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客觀容易被破壞,就產生「完全沒有客觀知識」的想法,而應該去了解如何產生「這種客觀」的社會條件。」> 也是助教的話。

Bourdieu這樣說:
「我的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人們不再對社會世界說各式各樣無意義的胡話。荀貝格有一次說,他之所以作曲,就是要讓人們不再能夠譜寫音樂。而我之所以著書立作,就是要讓人們,首先是那些被授予發言權的發言人,不再能針對社會世界製造那些表面上聽起來酷似音樂的噪音。」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 齊物論 )」社會世界充滿了各種虛假的夢境,充滿真實感的虛假的夢境,他這樣說,是所謂「愚者自以為覺」嗎?

我想bourdieu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夢之外的人,要戳破盲昧世人的夢境:而是通過實踐的努力,知曉自己怎樣作夢、別人怎樣作夢,並從一個個夢中醒來。大夢永無休止,但努力知道真相,至少可以期待做個好夢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沙拉 的頭像
    山沙拉

    拉唧筒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