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對Olson的批評:
1.理性〈到底什麼叫做理性啊!〉他的理性太狹隘。
2.過度強調經濟及利益誘因。
3.忽略社會脈絡
4.「團體越大、任何人為......」(p56)這是假設公共財是定量的,但有些公共財並不會因為人多而稀釋。

閱讀範圍:Charles Tilly.Social Movement.Ch1, 西德尼塔羅《運動中的力量》p1-35

「什麼是社會運動?」
Tilly:contentious politics「異議政治」(p7),包含三個元素:(1)campaign:有針對的權威當局和集體claim
(2)social movement repertoire (3)WUNC

社會運動代表的是a particular,connected, evolving, historical set of political interactions and practice.是campaign, repertoire, 和WUNC的特殊組合。

Tarrow:有共同目標為基礎的團體挑戰、且不斷互動(p6)

「社會運動的時間地點和特色」
Tilly:開始在18th的西歐和北美出現
Tarrow:
當政治機遇(political opportunities)和限制的模式變化時,人們就會投入鬥爭政治,並隨即通過有策略的採用集體行動手法,創造新機遇,讓其他人在擴大的鬥爭週期中加以使用。(p26)

鬥爭政治的產生,是在政治機遇擴展時,在它們顯示了聯盟的潛在可能時,以及他們揭示了對手的脆弱時。一旦鬥爭觸動了它所根植的社會網絡和連繫結構,產生能持續與強大對手鬥爭的集體行動框架和有支持力的認同,鬥爭就明確轉換為社會運動。
*政治機遇:強調群體外部的資源,國家結構和政治分裂都創造了相對穩定的機遇。
*政治限制:如鎮壓。

人們並不只是簡單的「集體的行動」。她們請


之前討論社會運動的人怎麼討論?
1.集體行為理論 collective behavior
把人的抗議當成社會失序的一個結果、一個暫時性的現象,這個學派觀察的現象是法西斯/史達林
2.資源動員論 resource mobilization 
抗議會出現是因為我們抗議的資源變多了
3.文化/認同論 framing
能使用不同的論述資源
4.政治過程/資源動員論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政治機會其實包含了資源動員論和文化認同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