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毒物:
西德尼‧塔羅,2005,運動中的力量。第6-10章
della Porta,Donatella and Mario Diani,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第九章。
Gamson, William A.1975.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Homewood:The Dorsey Press.第三章。
評估社會運動後果的可能困難:
a.變數關係過於密切,難以判斷
「在婦女運動的例子裡,社會變遷和集體行動的發展都受益於同一個歷史過程:現代化。」p273
b.行動團體的多元性,以女性生育自主權運動來看,可能會有社運組織、利益團體、政黨和反制團體,在這個場域中有多個行動者,可是不知道誰導致了什麼。
c.時間上歸因和建立因果關係的困難。
關於社會運動的整理:
****Tarrow 1994:168
從一定距離來看,每一波的集體行動,都可形容為一條拋物線;開始於體制衝突,歷經狂飆頂點,終止於冰消瓦解。一旦引起全國注目與國家回應,運動就達到衝突的極致,此時,運動組織者會努力將這股社會騷動的氣氛擴散到更廣泛的群眾之中。然而,隨著運動參與行動的組織化,至少有一部份社運組織會開始採用比較政治性的邏輯----亦即,開始與權威當局進行非正式的折衝協商。在每條運動拋物線裡,在運動循環趨緩的後半段裡,主動權將逐漸轉移到精英和政黨的手中。〈抄自della Porta,Donatella and Mario Diani,2002,社會運動概論 p22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