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武器》整理
1967年的賽達卡
1.一年一作
2.實物租,收穫後再付田租
3.田租可以協商
4.窮人富人的關係因宗教教義、經際生產的影響,共同形成一個道德共同體。
1972年雙耕制的引進
1.經濟生產:產量增加、薪水上升
2.財富分配:集中到少數的趨勢更加明顯
3.土地:價格上漲,佃農越來越少,且佃農要變成自耕農〈向上流動〉的機會也變少了。地租變高,但願意租的人都是外來者。
4,租佃關係:由實物租轉變為現金租;事後付改成事前付;租前變長。
5.社群關係:「從被剝削到邊緣化」〈註一〉,社群紐帶〈例如本來的筵席、禮物......〉破壞。
*註一:剝削假設的是兩組人馬有互賴
關係,雖然並不平等。
什麼是抵抗的原則和特色?
非公開的、不會正面衝突、自利。
「自利與反抗融合在一起,正是激發農民和無產階級反抗的關鍵動力,當一個農民把它的一部分穀物藏匿起來逃避賦稅時,他既是要填飽肚子也是要奪走國家的穀物...要求下層階級的反抗具有某些原則性、或是非自利的,不僅是烏托邦的和對於物質基本需求的道德意義的貶低,而且是一種對階級鬥爭基礎的錯誤建構。(p296)」
採取這種抵抗方式的原因:
1.吉打州農業改革的一個顯著層面,就是它將窮人轉移出生產過程而不是直接剝削他們這個事實。事實上,雙耕的利潤與其說依賴於剝削窮人,不如說是忽視或取代他們。(p296)
2.賽達卡有複雜的階級結構。人和人之間的連帶關係除了窮富,還有政黨、親屬、宗教等「交錯綿密的關係〈師語〉。
3.voting by foot---用腳投票:逃走比較簡單。他們可以到城市去當雇工,如此他們也自村裡的公共事務中被移除。(p298)
4.高壓的氣氛。
5.日常謀生的需要:馬克思恰當的稱之為「經濟關係的無聲的壓力」。它是務實的,這並不是意味著對那些現實的規範性的贊同,理解這一點無非是要領會,在所有情況下,大多數從屬階級在歷史上的處境究竟是什麼。他們要在很大程度上自身無法控制的條件下抗爭,並且他們緊迫的物質需求使對於那些條件的日常適應成為必要。(p.300)
抵抗的結果:
沒有終止綠色革命,但有減緩其速度。
一些小結:
1.每個運動 / 運動者要付出的成本不同。
2.馬克思認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剝削時,他們就會集結起來去行動。但在這本書當中,我們知道「意識」和「行動」並不相等,農民有激進的想法,不一定有什麼激進的行為。
- Jun 18 Wed 2008 09:45
社會運動筆記(6)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