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招潮蟹
夾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之間的彰化海岸,是一大片的泥灘地。走在泥灘地上,要穿一種特別的鞋子叫做「他米」,這樣才不會陷下去、寸步難行。雖然我們走在泥灘地上顯的笨拙,但泥灘地中的生物則活潑的鑽上鑽下,忙碌覓食活動。〈SEE HERE:國家重要溼地網站〉

2009年7月,我們造訪了這個區域的「伸港蝦猴〈螻蛄蝦〉保護區」。保護區由志工自行組織運作,巡守這個區域,勸離捕抓蝦猴的民眾。

海上小屋是志工們的落腳處。漲潮時,可以看見小屋的屋頂;退潮時,可以看見小屋的支架。保育般的志工班長說,海上小屋已經變成熱門的景點,遊客喜歡來這裡拍照,最美的背景是夕陽。

  • 小屋被莫拉克帶走了

    海上小屋 

    〈八月,莫拉克颱風帶走了小屋,剩下支架在這片泥灘地上。〉

    海上小屋2 

    〈還記得七月時在小屋上,拿著望遠鏡看遠方哪!〉

    • 海上的遊牧

    這片泥灘地養活了許多的人口,附近有許多人會在此撿拾貝類、養蚵,更往裡走是一片片的蚵田。我想起看過一個報導,裡頭的蚵民好像這樣說蚵田:「這也是一種工業區啊」。大家在這裡生產勞動,維持基本需求,依著海潮的起落,前進、後退,看潮水,看海聽海。

    兩種不同的工業區並存,小小的蚵架背後有著大煙囪。蚵民說,自從台中火力發電廠和彰濱工業區建起來後,就像招潮蟹的大夾子擺動,把沙一直往中間堆。泥沙堆積,牡蠣就難養,泥沙越堆越高,一兩年就要換一次養蚵的地方。撤掉架子另尋地點,彷彿一種海上的游牧。

    蚵田和台中火力發電廠 

    • 滄海蚵田

退潮則漁民下海,漲潮則歸;沙子來了換地點,工業區來了則沒辦法。我對於漁民的這種順應與韌性感到驚異。「理論上」我知道大自然變遷很快;「理論上」我知道從是一級產業者的辛苦;「理論上」......但是看到這個,我才更勝於理論的去體驗到,自然變遷的快速以及人類的心靈是怎樣在合奏。我的心靈沒有那種應付快速變遷、無情的能力,會有幼稚的幻想:幹掉工業區、改變結構、改變人、相信著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很大,極度討厭宿命論......不過,卻忘記了,終究還是會遇見不能強求的人事物。而那種堅韌的力量正能發揮作用,也是重要的。

蚵田要怎麼劃分?蚵民怎麼知道哪塊「田」是他們的?這變來變去〈可能一兩年就要換一次地點〉的地方,連帶著相關的保障或各種法律又是怎樣呢?農村有農地,農地至少有基本的規定可循,但蚵民呢?這是我想要了解的部份。比如說很實際,這塊「地」如果遭到污染等,可以求償等等嗎?

成語「滄海桑田」說原本是田的地方,轉瞬就變成海;形容世事變化之快速。這樣看來,蚵田好像比農田變化的更快呢。

  • 遺失的海洋教育

並不是無來由的要跟田地比較。你看我會使用這種比喻:「滄海桑田」,就知道我們的教育文化中有足夠的田園式幻想、鄉村風光,動不動就要歸園田居,引入山林。我承認,在那麼多精美詩文的引導下,想像山與農村的美與故事,是容易的。但是「討海」呢?海洋呢?你有想過這樣的畫面嗎?

牛採蚵 

至少在我的課本裡,台灣牛是和耕地連在一起的。但在中部海岸,還有許多蚵民是以牛採蚵,慢慢牽著牛等潮水退去,到海裡的蚵田。這個在課本裡就真的沒有出現過了。

不管從海洋的教育、或者海洋的文化,在我接受到的教育中都出現的太少。但台灣是個小小的海島。走在海邊,我知道我必須自己更努力去領悟,海洋要說的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