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決定研究主題?在讀本《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之中,曾嬿芬老師說畢恆達的「熱情論」是強調作者主觀上有想要說故事(理論、觀點)給別人聽的動機,(p.VI) 就是研究者對研究主題要有熱情;而她又講到Murray Davis提出「有趣論」,則是在說,研究主題必須有趣。ㄧ個研究主題,要既有熱情也很有趣。
有趣是什麼?
有趣的研究或論證可能在某些面向上改變大家的認知,一個無趣的研究或論證在每一個面向上都只是再度確認大家原有的認知。(p.VII)
有了研究主題並不代表有了研究問題。吳嘉苓老師講到主題和問題的不同,討論期末報告的時候,助教也不停提醒我們,研究「問題」是什麼?
老師的投影片上有一句話說明,我覺得很不錯:
主題是一個實質的經驗現象領域,我們所問的問題,可能是諸多「次領域」加雜而成。
於是我畫了這張詮釋它:主題是一個看見的實體,不過從不同領域、方向(圖中不同的顏色)來看主題,堆疊成另外一個東西,那是問題。
去問一個問題,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與關懷、可能因為對社會或對於理論的重要性。不管如何,要去說明問題的背景,並且讓人家知道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這是研究的開始。
我們在課堂上看了《科倫拜校園事件》,這部片的導演問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人死於槍枝?」影片就是他試著回答問題的過程,很震撼,非常好看。
看到以前我上圖資系林珊如老師課時的筆記:
我們要學習的是:
ㄧ、怎麼樣問問題?
二、別人怎麼樣看待這個問題?故要資料蒐集。又如果別人沒看到我的問題,就需要一手的資料蒐集。
三、發表。怎麼樣有系統的把你的結果發表出來。
思考如何形成問題,怎麼樣蒐集可信的資料,怎麼樣寫出來?
「妳知道嗎?妳可能會從事很多研究,但要先研究的就是妳自己。」
你怎樣present你自己?怎樣有系統的表達你所知道的知識?
這真是很感性的層面,探討妳和你研究的關係。不只對研究對象,對自己也要有一些問題吧!「研究和自我有關」、「進行研究對自我有什麼意義?」助教上課時也說當問這些問題的時候,還問「自我是怎樣的自我?」聽不太懂,但我覺得很有意思,想再問他看看。
用自己的方式去寫去問,重寫我們共享的意義,也重寫自己對自己的意義。這是研究者創作的時刻。
目前分類:我的社會學筆記簿 (31)
- Nov 17 Sat 2007 21:43
主題和問題:研究方法
- Nov 04 Sun 2007 14:15
看看我們的街道:社會互動或孤立
空間的社會學分析中,我們閱讀了一兩篇文章談社會互動及孤立。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之中,Jane Jacobs直接指出,公共治安主要並不是靠警察來維持的,而仰賴於人們互動特質:一個人與人互動機會頻繁的地方,相對於彼此隔離、互不往來的地方來的安全。這是一種由人們組織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資本,和經濟上的貧富並沒有太多相干。
那我們今天來講一個《石頭湯》的故事好了。
三個剛打完仗的士兵要從陌生的鄉下走回自己的家鄉,一路上他們很累、很餓,他們心裡都有共同的期待-好好吃一頓、睡一覺,然後再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突然之間,他們發現了燈火通明的村莊,可是這個村莊不歡迎陌生人,村莊裡的人都把食物藏起來了,沒有一個農人願意提供他們食物與床,於是三個士兵輕聲的討論起來,然後一個士兵對著所有的村民說:
「我們向你們要點吃的東西,可是你們沒有東西可吃。這樣看來,我們就只好煮石頭湯了。」
圖片文字來自 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7844
然後大家就很好奇:「要怎麼煮石頭湯呢?」大家紛紛開了門,要看這三個士兵做什麼。
士兵們說:「石頭湯很好吃,若是加點蘿蔔就更好了。」於是有人拿了蘿蔔來。
「再加點瘦肉味道一定不一樣。」「那我拿瘦肉來!」又有人提供了瘦肉。
就這樣,村人一起煮了一鍋無比美味的「石頭湯」。
Together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這個故事當然都被用來講「分享」,但我今天更想強調的是,那個1+1>2的效果,還有Jane Jacob講怎樣是個安全的街道(社區):
「一個能夠處理陌生人的城市街道必須具備三個特質,它能夠將陌生人的出現轉變成一種安全的資產,這已是許多成功的鄰里社區一直出現的特質。」
「首先,必須有眼睛盯著街上,就像天然的偵測器......人行道必須不斷有人使用。一方面是增加街道上有效的眼睛,同時也吸引街道兩旁房屋裡面,有足夠的人去注意街上的動靜。」
但是,沒有足夠的理由,很難讓你想要去使用街道。但最自然的理由其實就是商業活動,這對台灣人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店主和老闆是治安和秩序,最典型和最有力的支持者;他們討厭櫥窗被打破,也最痛恨搶劫。如果數量夠多的話,他們將是偉大的街道守護者和人行道的管理人。」
後面作者繼續談到,現代各種保全、柵欄、圍牆,或是依靠汽車這種移動的鐵籠,或者劃分地盤,或者把自己隔絕於危險的環境......等等的做法,其實是很無奈、很複雜,也根本無法達到一個「守望相助」社區所有的安全程度的。
所有人都把門鎖起來,於是士兵們就餓死了...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想到一種像「石頭湯」一樣聰明的把戲的話...
在另一篇<Race,Place, and Vulnerability>中,作者研究熱浪來襲時,住在類似環境中的人不同的死亡率。兩個地方為例,其中一個死亡率高,一個低,為什麼?答案除了個人式的解答:年齡、貧富、種族之外,這裡講到了很重要的social environment.當這個地區沒有什麼公共生活、彼此都不熟的時候,就比較少求助的網絡、對象,死亡率自然提高。反之,另一個地區人們喜歡出去、街上有很多的活動,當然就會有那種「天然偵測器」式的談話:「欸,今天那個誰怎麼沒來?」這種地區,死亡率就較低。
人類的社會環境影響互動,互動又帶來安全、保險的實際效果,這種東西不是個人可以達成的。有個守望相助的社區,不只取決於人們的特性,更要去檢驗具體的環境,譬如說街道的規劃、住宅區的設計等等,檢討實質的空間個性,造成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而除了空間,我也開始知道,那些我們視為古老的互動,有一些從沒想過的價值。街頭巷尾的談天,露天電影院、社區活動、在公園運動......它們把人們從家裡帶出來,把人們聚起來,然後這群人就會產生一種無可比擬的力量。唔,像是那鍋石頭湯吧。我很喜歡《石頭湯》後面,大家和樂融融的樣子。
- Oct 02 Tue 2007 07:36
社研法作業:缺乏邏輯與經驗支持的報導
民視新聞網2007/08/25
畢業生離開學校,已經二個多月了,不過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打算投入職場的畢業生,大專生有六成都還沒找到工作,大學和碩士則是難分軒輊,各是45%和44%還沒開始上班,有國立大學的碩士生祇求有月薪2萬六的工作,竟然還被嫌多,找不到頭路畢業就是失業,中興大學科技管理所畢業的馥瑄感受最深,丟出了將近二十份履歷,找行銷企劃的工作,但,唉…怎麼好像比登天還難找不到工作,祇好先做高中生就可以做的補習班工讀生,不過 平平是畢業生,坐在馥瑄旁邊的"大學"畢業生Maggie"老早"就找到工作了聽清楚了,畢業前一年她就找到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她說,因為大學生滿街跑,不早早規劃、拿些證照,肯定就會跟主計處調查的一樣,平均要失業三個半月,工作才會有著落!
- Aug 09 Thu 2007 07:15
neither...nor...
社會學家「不是」什麼?讀Peter L .Berger在《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中澄清了一些社會學家的意象,再一次的定義了社會學家。
「生物知識可用於治療疾病,也可用於殺人。」社會知識,就像生物知識一樣,(社會學家) 的職責是儘可能精確地報告某一領域社會的狀況,是一種「嘗試去了解」的努力。社會學家對於人類團體連帶本質的了解,極權政府與民主政府都可以拿來應用。(p.14-15)
社會學並非社會工作的理論,並非勸人「奮發向上」教化社區的人;我早已熟知這件事情,但卻為下一句話而心驚了一下:「把社會學家看成社會改革者就如同把他看成社會工作者一樣,都是錯誤的看法」(p.15)或許是因為我總是太習慣於「理解」→「帶來力量改變」這樣的模式;或是認為社會學滿腔熱血,和改革者的形象難以區分吧!熱情才讓人投入學問之中沒錯,但投入之後,要怎樣處理熱情是一大重點。
ps.社會改革者這個意象來自孔德,他認為社會學是進步的學問。value free 來自於Max Weber的論述。
- Jul 19 Thu 2007 12:01
誰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客我 主我
me I
完成扮演角色 審查評估紀錄
└ 主我調和二者之間衝突矛盾┘
一、這些人對我坐某一行為的看法都各不相同,所以主我必須對客我的投射影像有所判斷選擇。
二、從重要他人之中找到一個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我用那個團體來衡量自己的行為。我接受那個團體作為我一生或特定生活層面的標準。
- Jul 19 Thu 2007 11:57
社會化
我置身在這個群體,才能充分行使我的自由(我才知道怎樣行動!)
(這個群體)使我自由;另方面,它圈定了我的自由範圍。
(在這個群體裡)由於那套知識(應付日常工作挑戰所需的知識)使我覺得安全,
不需要到處尋找正確的處世之道;
但是,成為該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我行使自由的結果。
↑透過社會化,我們既自由又不自由。
- Jul 19 Thu 2007 11:43
分類
同時在唸的Doing gender,West Zimmerman(范雲老師女性主義理論讀本中的文章),
也是一直在講分類。其中有一段生動的敘述了無法將人分類時的難題
"I could not categorize him/her as a women or man.What do I look for? 1. facial hair..."
他(她)開始從髮、胸部、肩膀、手、聲音以及那個人和他(她)的互動。
"...I wondered about that even as I did my best to hide these questions so I could not
embarrass him/her while we talked about computer papers...
and was disturbed by that unanswer question."
文章繼續說,這個人的display是ambiguous的,於是另人感到disturbed.
↑ 類和類之間的分類真的是明確的嗎?有沒有很多時候,讓人不知道這是哪一類才對?
在寫上面的他(她)時,是先想到 ㄊㄚ 這個音,心中並無預設是他或是她。
但寫出來我就必須考慮用「他」或是「她」?
或是比較麻煩的寫他(她)?
我想要擴大可能性,就意味著我自己更麻煩些。
記得以前會為了省麻煩直接寫 ㄊㄚ
中文在講到一個人的時候比英文還曖昧多了,
可以不要確認是"She" or "he"
- Jul 18 Wed 2007 20:56
文化
圖片來自http://www.thg.com.tw/article_000093102.html
想到以前玩過的電動「轟炸超人」,現在有了進化的版本叫做「淡水阿給」,
在遊戲中,要自己炸出路來,在其中也要小心不炸到自己。
想到了文化的理所當然及限制。
「從個人角度看,文化和自然法則差不多,可能代表了個人無法反抗的命運」
被擺在裡面的我們,可能可以改變一些路線、可以炸掉一些阻礙,不過,
我們就是在裡面......
文化。
Culture is......
learned.
shared.
symbolic.
all-encompassing.
integrated.
摘自<Mirror for humanity> (當時正好在上文化人類學,這本是教科書)
- Jul 18 Wed 2007 20:47
社會學式觀點
↑社會學不是被它的研究主題所定義,......
社會學的知識特色在於他研究各種主題時採取的社會學式觀點
什麼東西使它是「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種思考人類世界的方式
---社會學思考本身是一股力量,一股反固定化(anti-fixating)的力量。
---社會學思考方式鼓勵我們超越當下個人的限制,去對一個更大的社會進行思考
主要反對的論證:
一、情況大都是個人造成
二、情況大都是社會造成
三、情況大都是天生、無可改變
>>>>>>>>>>>>>>>>>反對「不假思索」!!
「眼界」很重要但是通常和經濟、階級地位有關;社會學希望可以提供更廣的視野。
-------老師
(真抱歉我忘記是哪位老師說的了,因為在筆記上只有寫 " 老師 "......)
另,這裡有些地方的文字我在筆記時沒有寫出處,可能是上課講的或書上的,還有待查證。
- Jul 18 Wed 2007 20:37
我的社會學筆記簿:說明
目前放置的東西,是在我大二時,修《社會學甲》所做的筆記。
所出現的圖片,都是在我把文字吃進去後,
腦海中浮出來、或純粹為文字做的插圖、
或我悲秋傷春純粹感覺之作。
畫這些東西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把某些「概念」,
透過手繪這個感覺歷程,真真切切的附著在腦袋上,
以具體的方式被眼睛看見。
- Jul 18 Wed 2007 20:25
社會學是什麼?
人和人是怎樣被組織起來的?
「森林不只是一堆樹的組成,這些樹還是以一種特別的關係在組合」
《見樹又見林》 p.13
「一個基本的社會學思考原則是:我們總是參與在比本身更大的事物之中」
同上書,p. v
社會學是什麼?
一門企圖了解與解釋個人與群體在社會中各種的生活與處境的學問。
人的生活有一種被組織起來的方式,社會學透過系統性的研究,
提出對這些組織方式的觀察。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