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60477  

烏甜仔最近一直開花!好驚喜。今天發現有果實了!

好像之後會變成紫色的,最近要密切注意它了。

P1160484

P1160478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撿了一些穗花棋盤腳的種子,泡了好多天的水後,有一點發芽的樣子。

P1160470  

剛好留了兩個用完的咖啡袋。弄了幾個洞排水,放入很多小石塊,再倒入培養土,就讓穗花棋盤腳的種子先住這兒吧。

來看看「蘇門答臘」和「瓜地馬拉安提瓜」誰會先發芽?

P1160456  

 

P1160457

會想要這樣試試看,是覺得咖啡袋有一個透氣孔,再挖幾個洞排水應該就可以〈?〉

而且材質很軟,之後要移盆的話就可以把它剪開就好了。

P1160458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別人介紹芳香萬壽菊好養、可以防蚊又可以泡茶,馬上就心動了。

P1160473  
前幾天去買了一盆,今天修剪後準備要來阡插,希望可以成功!

P1160467

用手摸葉子後,手上的香味持久,味道清新。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來到苑裡,我們驚呼連連:真是太漂亮了,旁邊有山,還有許多農地,眼前沒有看到一間工廠,立刻就愛上這個地方。

去參觀藺草文化館,原本以為應該沒甚麼,結果也是逛的津津有味。

P1150998.JPG  P1150997.JPG  

旁邊就有一塊「藺草生態區」。

P1150996.JPG  

一進去,藺草商品就讓人眼花撩亂。阿姨們說,以前日常用品不都是用這些嘛?現在人反倒覺得新奇。

但它只是自然、樸實。而且用藺草做的東西都有香味,好棒。

P1160001.JPG  

一直想要買這個帽子~

  P1160003.JPG  

裡面有很多展示品,包括這個大帽子。

P1160009.JPG  

還有這個!好酷喔,藺草內衣耶!

P1160008.JPG  

接下來沒多遠,就到了傳說中的華陶窯了。

P1160019.JPG  

走上去華陶窯的時候,看到旁邊的水溝的水還好清澈。

P1160025.JPG  

華陶窯入園就是250元,然後另外有〈一〉參觀原生植物園〈二〉參加捏陶課程〈三〉吃中飯這三個選項,我們由於時間的關係,只有吃中飯,而做陶藝的部分覺得稍微貴了,也沒有參加,就在園區內逛逛,很不錯。

P1160035.JPG  

P1160050.JPG  

P1160063.JPG  

P1160068.JPG  

沒有去參觀原生植物園感覺比較可惜,因為園區裡面種了許多不常見的植物,植物應該是園區很重要的一部分。

P1160089  

很漂亮的葉子,一開始還以為是欖仁,結果他叫做「海葡萄」。

P1160115  

這個也好漂亮,叫做麋角蕨,讓我也想種。

P1160166  

走著走著,看見一隻貓在樹上,跟牠耗了許久,還是拍不太清楚。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嘴砲了許久,終於開始種菜了!興沖沖的跑去買了一包200元的培養土,回來把以前的花盆裝滿,開始小花園的日子。
小花〈菜〉園比原先想的更令人快樂。

P1150984.JPG  

一開始甚麼也沒有,先種青蔥。拿放在冰箱裡的蔥,看別人blog的教學,從根的地方切大概6cm,埋到土裡。過了2-3天,真的長出綠綠的蔥了!

接下來還有更多令人興奮的地瓜葉、不知名的植物、九層塔、辣椒......

烏甜仔〈龍葵〉  地瓜葉  
我每天都蹲在陽台的花盆旁,直盯著這些小朋友,看看到底有沒有芽會冒出來。

我覺得枝幹、枝葉的空間感很美,很吸引人。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形狀。除此之外,植物令人驚喜的、震撼的還有人不能猜度的生命力。
有一個不知名的種子,移盆後一直沒有動靜,我心想大概沒有希望了吧?沒想到過了好幾天,芽冒出來了;
還有很多菜都是這樣,我每天看都覺得沒有變化,可是當他有天冒出新芽的時候,表面上的「沒動靜」,突然轉變成一個生命的爆發點,很讓我反省:

白鳳菜  

一是我太沒耐心了,

二是太自大了,用人的時間在猜植物的時間,

三是我很感動的事,盆子裡面的種子、菜芽,不管是不發芽,還是要發芽,太陽升起落下、時間推移,生命,時時刻刻都在進行。
我覺得我也像一顆種子,模模糊糊的向著心中覺得核心的事物,那是陽光,我知道若是要長出芽,或許我必須要超出我的耐心、我的時間感、我的空間感的某種極限......

菜和花兒們說,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努力生存著,吸取養分著,你也別偷懶呀!

 陽光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150911.JPG

地勢稍高的小丘上有個竹叢,上次經過時看到很多鳥。後來,心中一直想著這個竹叢。今天於是出發去找鳥。

P1150877.JPG   

途中遇見牠,讓我逗留許久。

P1150879.JPG  

外太空狗.jpg  

P1150896.JPG  

看鳥的路上。

P1150909.JPG  

鳥兒們。(應該是大卷尾吧)

P1150921.JPG  

旁邊的菜園有嚇鳥(?)的光碟,可以說明這邊鳥很多嗎?

P1150906.JPG  

P1150938.JPG  

附近的人家有養雞,看我在拍,阿伯指向籠子,意思是說這兒有有趣的東西:這條蛇和電線桿一樣長!

P1150924.JPG  

所以雞除了給人吃,還有給牠吃。阿伯說牠有三四十歲了。(不太敢太靠近,拍不清楚)

P1150926.JPG  

該回家了,附近的人開始出來散步、騎車,好棒的鄉下生活。

P1150952.JPG  

藍、黃、綠。向晚的街。

P1150951.JPG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上大學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們,「上台大的都是哪些人?」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城鄉差距、社經地位等等因素,還是重要的決定性關鍵,和個人的努力、聰明才智,沒有直接的關聯。於是開始了我「憤世嫉俗(?)」的青年生活。但其實,我也是在所謂起跑點上,就已經暫時領先的那群人。一面知道制度的荒謬性,一方面也得到制度給我的好處,處於奇妙的自卑與矛盾之中。

*

《二十世紀少年》的故事架構很讓我感到興奮,破壞和讓這個世界愚昧的掌權者,運用力量和制度欺瞞事實,將錯誤與不幸歸諸於另外一群人。這種「散播病菌者」=「製造解藥者」的公式,總是讓我覺得,很能描述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有些人與組織,就是靠著這樣的公式活下去的:製造原本不存在的問題、然後提供這些問題的安慰劑,以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對於「公職」始終抱有這種感覺,暫時沒有明顯的事情,可以讓我推翻我的想法。我覺得現在的「公職」和公職熱,也可以算是一種實現「馬太效應」的分配器。讓所有的平民百姓都活不下去,都覺得公職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在這個架構裡面,就業和社會公平是一個「病菌」,而公職是一個「解藥」。但是其實,整體社會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有考上公職的人說,「家人支持是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說,他處於一個可以供應他、不用賺錢,專心讀書的家庭。補習班則不斷宣傳,考上的許多人都是補習的結果。所以,沒有出生在一個經濟尚可的家庭、沒有可以補習的經費的人,機會變的更少。而我也早已聽過這樣的描述:「現在的社會,你唯一要向上流動的方式,就是去考公職」。天啊!也就是原本就「沒有」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我也偷偷幻想:政府和公職補習班根本就是同一個組織,聯手製造一個架構來吸入更多的資源。〈大學和補習班也是類似〉而且這個吸入資源的結果,是讓資源的分配更不公平、更不正義;尤其,缺乏多元性,只認可某些單一的價值。

*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我要回頭想想我的矛盾。我是一個對制度充滿懷疑的考生,可是我當然也想把握「向上流動」的機會;我也是一個對制度感覺荒謬的「既得利益者」,可是我生命中許多機會和可貴的東西,都是這些「既得利益」的結果。

只能保持清醒。保持、追求敏銳。我相信我在一台不公平的機器裡面,還是可以保有一些信念。不只是為了要忠於自己的心,更是因為,我不相信沒有考慮別人、單單滿足於自己的利益、安於現狀,是一種正確的生命態度。

對了,寫這些是要記下此刻的想法:若我真正想要做些甚麼事情,我想要做的,就是可以改變馬太效應的事情,無論是甚麼。似乎有很多模糊的想法,沒有成型、沒有方向,可是我覺得只要保持信念,生命會讓我有歷練、讓我有能力,有天可以為這樣的事情,貢獻一點點。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實在太嚴重,我想應該是待在室內太久了。實驗看看每天走走會不會改善。

【至死不渝!(這是壁虎乾)】

P1140924.JPG  

【臭水泥水溝】

P1140925.JPG  

【一台寫著歌劇團的車子,停在寧靜的小山坡上】

P1140926.JPG  

【藍色和斑剝的牆】

P1140927.JPG

【後面有一隻和我對看的貓】

P1140929.JPG   

【好西式的房子呀】

P1140932.JPG  

【一棵樹長在家門前】

P1140934.JPG  

【一顆樹的痕跡】

P1140938.JPG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Oct 27 Thu 2011 20:38
  • 蝴蝶

 

IMAG0460.jpg  
在捷運站的玻璃窗,遇見一隻黑色的大蝴蝶猛拍翅膀,在那邊看傻:牠看起來很想出去。透明的窗子、戶外就在眼前,怎麼可能出不去?  

蝴蝶看到透明的玻璃就往前飛,可是其實往後飛,繞過玻璃才可能...

後來他可能飛累了?我蹲著觀察他一動也不動。心裡一直呼喊,告訴牠:「你可以出去的,不要放棄!」

實在應該要去辦公室了,我就離開了蝴蝶。

一邊想牠拍翅膀的樣子,一邊禱告,我看見的前方的確很有可能是前方,只不過就是有隔了一道玻璃牆過不去。希望我能不只看到「前面」,更要看見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這樣才可能出得去。


但我也相信蝴蝶一定會出去。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賽亞書》三十章15節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


《愛麗絲夢遊仙境》(看「紅色皇后」的摘要)

愛麗絲看到紅色皇后不停的跑步,卻還是留在原地不動。愛麗絲忍不住對跑步中的紅色皇后說:「在我們的國家,只要你跑得夠久、夠快,你就一定會到達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紅后回答:「這是什麼慢調子的國家。你瞧,在這兒,我們必須拼命向前跑,才可以勉強維持在原地。你若想要跑到別處,就必須加倍速度。」

IMAG0120.jpg  

對我而言,如果將世界上最難懂的詞語排名,我想「進步」這個詞,會名列前茅。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你在讀書、自學、研讀一個議題;或者你想要找食譜來做個東西;或者你想了解,馬桶運作的原理?......
生活中總有許多情境,你想要找的並非長篇大論、博大精深的論著,而是能夠讓你明白、能夠讓你從上一秒的「不知道」轉換為「了解」的說明。這時候,非常需要一本「白癡手冊」,用極簡單、明瞭的方式,寫出事物運作的道理。

我喜歡「白癡手冊」的概念。

我記得誰說,念過的東西如果你說「你懂了」,並不是真的懂;要直到你可以用你的話語,對別人講解「這到底是甚麼」,你才算真懂。每次看到有人用簡單的語言、情境,說明一個道理時,我心裡總有深深的佩服,吳念真在克莉絲蒂小說集的序裡面寫的那句話,就這樣浮上心頭:「通俗是一種功力」。

資料絕對是太多了,只是他們很少擺出「教育」的姿態。今天看見wiki會在某些文章上標上些話,我就覺得很棒:

"This article may be too technical for most readers to understand. Please help improve this article to make it understandable to non-experts, without removing the technical details. The talk page may contain suggestions.  (April 2010)"

只不過,「簡單或通俗」究竟是甚麼意思?這樣就能讓人明白嗎?

想著要怎樣將文字內容或者知識改寫、說明、怎樣「簡單」?我現在想到的途徑,只有

一、由非常了解某議題某事物的人來說明,請這樣的人用「簡單的語言」,或者盡量用「故事、比喻」說明。對某事物真的非常專精的人,通常也有能力用「直指人心」的方式講解。

二、由教育者或大師來教導:老師應該要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況、他懂的範圍、他不懂的「點」〈我也承認這實在很難!〉,由理解學生個人的情境及互動去教導。

三、分享學習筆記。記下你學到的知識、你的心得、你的感覺.....〈特別注意不要忽略情緒面的東西,我強烈認為若是沒有情意這個面向,知識或內容是非常難傳遞的。〉我們常常在學到一件事情之後,就以為這件事情「理所當然」了,你就忘記當初你不會的「點」在哪。如果在學習之時有記下來,對於之後要與不會的人分享、或者自己要再做檢視,應該都很有幫助。

四、解剖事物的層面,用不同方式去敘述同一個東西。很像「瞎子摸象」,從不同途徑去描述一個東西,那麼你對於這個東西就有不同面向的認識,有時從A direction你並不瞭解、從b direction你就懂了。這可以由看大量的資料、跨領域的展現來達成。

圖解、寫操作手冊、寫摘要、寫說明......是讓我感到非常有熱情的事。在做這些事情時,總要不斷的問自己:「這件事情到底是怎樣?本質是甚麼?重點是甚麼?怎樣才會被看得懂?」以後還要更繼續努力啦。

 

以上其實是找資料找到看不懂資料的牢騷。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蒐集零零星星的旁聽筆記,很精彩的課。
  • 「那是個政治如此被神格化的年代」

蔣中正駕崩的那天下了大雷雨,那時的講法是「天地同悲」,他的棺材從國父紀念館到大溪的沿途中都有人跪哭、披麻戴孝。權威到底來自於哪裡呢?當時的權威背後是國家軍事暴力;

而現在的總統的權威〈我們認為是來自於人民〉,是我們授權給他,但是總統到底有什麼權力?我們是用選票在開空頭支票給他做任何事情嗎?還是我們認為他應該有一定的權限?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 家父長式(paternalism)的;父權思考

這種思考就是:「我為你好、國家為你好」。「政府不管要管你什麼,他都可以說是要為你好」但是這個好是什麼好、可以好到什麼地步?國家暴力和個人權利之間的界線在哪裡?界線是基本的遊戲規則,而這遊戲規則究竟是站在誰的立場呢?是政治權威還是人民呢?

「看憲法的歷史你就會知道,憲法是為了人民存在」


 

國安三法:國家安全法〈最有名的是"黑名單",「當時最有趣的就是聽到誰又可以"闖關",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比如說易名易容」〉、集會遊行法、人民團體法〈為什麼國民黨統治可以那麼久,因為人民要組成任何團體,都必須經過它的同意〉

 

Q:中華民國憲法不是三權而是五權分立,以權力分立的觀點,越多的權力部門就可以保障人民的權利嗎?還是對於保障人民權利也不一定比較有好處呢?

Q:請問人民可不可以用民主憲政的理念,去寫一部憲法,裡頭規定,人民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將國家改為共產國家?


  • 政黨違憲

人民可不可以覺得舊憲法不合用,制定新憲法呢?修憲也是,唯一的問題是,原定的憲法怎麼定修憲的門檻呢?......希特勒當時所作所為完全是合憲的,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憲法要有一個自我防衛機制,所以大法官可以宣布某政黨違憲。

  • 總統制

「說到總統制,你想到的是中華民國嘛?那表示你對於民主憲政的發展真是一無所知。」

總統制的發源地是美國,美國的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個我知道的時候還滿開心的〉,是founding fathers。他們那時候對於國家應該如何治理有很多書信、演講的記錄與討論,後來整理成一本書,叫做《聯邦論》。

只要是被歸類為總統制,就代表有直接的民意基礎。大部分認為他要做甚麼大家都會聽他的,他被認為是個有實權的行政元首、國家元首。

 

  • 聊聊台灣

〈美國是選舉人團的形式〉「反觀台灣,你覺得那個民意基礎夠不夠強大?一人一票,那是非常excited的,美國人從不會發生像台灣選舉那麼狂熱的現象。你可以去看看當初李登輝選舉的盛況。當時國民黨非常反對總統直選,一直宣傳,認為應該先選國大,再由國大來選總統,其中有一個人就是馬英九。」

「一個歷史的反諷就是,當初反對總統直選的人,現在用這個方式當上總統。你也不知道馬英九這個人到底信仰什麼啦,反正他就是他的黨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XDDDDDDD

「〈台灣的選舉狂熱〉這完全符合研究總統制的學者所說的:採取總統制的國家,情緒就會越高亢;情緒越高亢的國家,就越會採取總統制。也就越會動盪不安,以中南美洲為例,許多總統都變成獨裁者。但美國始終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為什麼下週再講。」

我喜歡聽老師說「你們不知道啊?那你們知道什麼?很麻煩耶!」...「沒聽過啊?你又沒聽過啦?你真的活在台灣嗎?」...然後坐在那邊傻笑。

 



〈一〉總統制
以美國為例:「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的人」─※單一個個人,負責一大堆事的一個行政首長。
對於各部會首長可以提名,再交由立法院同意〈立法院參與〉。
部會首長除了定期接受立法諮詢之外,基本上行政部會首長屬於總統的幕僚,
向總統負責。

※總統和國會皆有民意基礎,所以總統不可解散國會。

※國會通過法律總統必須行使,如果總統不同意,可行使veto power〈行政否決權〉,退回國會,要求國會再思考,如果國會用更高的門檻〈比如說上一次是1/2同意、這次是2/3〉堅持要做某事的話,那總統的vetopower就被推翻。

「在憲政體制下,除了彈劾之外,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叫總統下台。紅衫軍當時叫陳水扁下台,基本上是一種道德訴求。」
「我知道你們常常在發呆,所以青春期是在發呆中度過的。」

〈二〉內閣制
國家元首通常是女王、國王、天王......而且這個國家元首不是人民選出來的,他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精神象徵,和這個國家政教合一或貴族與平民的關係有關。有行政實權者是總理或叫內閣,由國會過半數政黨〈或多數聯盟〉推派,或最大黨的領袖。所以這裡可見,行政權和立法權並不是分立的,依存程度很高,內閣要向國會負責。

※國會若對內閣不爽,最典型的做法是「不信任投票」:既然內閣是由國會產生,而且是由政黨/多數聯盟中出現的,那怎麼會不滿意呢?必定是做的爛極了。

※內閣與國會既然是同一個民意基礎,要怎麼判定要哪個立場呢?這時候就是行政權和立法權來廝殺,解散國會,讓人民來選舉。

※不信任投票  → 的下一步就是 →  解散國會,重新改選。

要重新改選,那國會議員的任期就此腰斬,本來可當三年,現在不信任投票之後,國會很有可能被解散,重選也不一定選得上,要花費很多力氣。

 

推薦片子:《英國女皇》

「英國女皇是比較喜歡保守黨的,而布萊爾是工黨的,比較左,比較自由派,所以當時布萊爾去見女皇時,她那個優雅的不爽就可以看出來」
                      

〈三〉雙首長制

「我覺得它是一種很詭異的體制,不過我們就是在那種詭異的國家」
ex.法國第五共和、芬蘭、前蘇聯


同樣有元首:不像內閣制是沒有實權的元首,而是真的有實權、人家會在意的元首,由選舉產生,類似於總統制的。

內閣總理:不需國會同意,去找一個人來當總理,這個人再去找一群人當團隊。也就是說,總統本身不用向國會負責,而是由這一群替死鬼來向國會負責。

內閣不能解散國會,因為內閣沒有民意基礎,誰有民意基礎?總統。



「今天是鄭南榕自焚的日子」〈所以看了影片〉

談到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本來就是在保護少數人。
你的意見價值不應該來自於多少人同意你。



師:「上個禮拜我們看了樂生的影片......」〈時走進一個同學走進來嘆一口氣〉
師:「你是怎樣一走進來就嘆氣。我一說樂生你就嘆氣?」
同學:「我覺得很...遺憾」
師:「你怎麼會這麼年輕就會使用這麼政客的語言〈眾笑〉。我覺得"很遺憾"聽起來就是一點都不遺憾。」

太精確了老師!

 

  • 設身處地?


人權其實用「設身處地」來講這件事情並不可行。這是用情感在思考:說,「想看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理論基礎。因為流行病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但漢生病就永遠不會,有些事情就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所以如果要說服別人應該怎麼說呢?這其實是一個我們談論人權時的通病吧!〉

 



憲法23條  以上各條例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師:「你們憲法23條都怎麼教的?」

生:「就念過而已吧!」〈然後又有同學紛紛解釋,想當然耳都是一些背誦式的教法〉」

師〈尖聲〉:「你們都用背的啊?所以是像克漏字啊?」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飛機上,聯合報夾報中的New york times看到了一篇很棒的文章,"The elusive big idea"。

我自己的許多生活習慣,都說明著一種懶惰與笨的特色:甚麼問題都問google,拿起智慧型手機按幾個鍵,得到一個短暫的解答。但是其實,片段資訊不會給我們任何思考模式的改變,我的人生問題、情緒問題,需要沉澱、經驗、歷練、還有不斷的思考。這和「資訊」沒有甚麼關係。

這也和之前我想的媒體問題有關。有太多太多的新興媒體,可以播報大家認為重要的事情。破除了霸權、破除了資訊守門員的舊有地位,彷彿有些開心的聲音。可是,我一直好奇的是,那接下來如何?有太多的資訊暴露或揭露,讓人無從下手。就如我們可以拍下影片,傳上網,「告訴世人」一件不公不義的事情......但是,緊接著有更多類似的訊息,大家淹沒在這種資訊洪流裡面,然後?如果少了人的思考與行動,一切都只會是資訊、資訊而已。

或許可以用一個詞,information literacy「資訊素養」的缺乏來形容這樣的情況?關於information literacy的定義中,有兩個要件是: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and 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以下摘譯自The Elusive big idea我喜歡的部分,也摘錄部分原文。

 

一個思想的年代過去了。

從前,一個概念或想法,可以引發辯論的火花、引起革命。「思想者」有機會成為時代的明星,像愛因斯坦、貝蒂‧傅瑞丹、尼布爾等。對大眾來說,思想家所提出的觀念也很有名,比如「女性迷思」、「歷史的終結」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

現在看來,我們好像沒有那麼深刻的「觀念/概念」了。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比從前人還笨,而是我們比較不在乎觀念的產生與傳播。

"Now ideas that can't instantly be monetized are so little intrinsic value than fewer people are generating them and fewer outlets are disseminating them."

或許這與自以為是的學者(pundit)有關、也可能與報刊中減少的社論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資訊」本身。當我們「可以知道的事情」比我們「知道」的還多時,我們更少去思考了。

"At a time when we know more than we have ever known, we think about it less."

網路看似可以搜索到任何東西。不過,以前人們使用資訊的方式不同,他們轉換資訊,賦予資訊意義,將事實變成有用的觀念。

"Great ideas explain the world and one another to us."

本來資訊是觀念的前身與根基,但現在卻變為觀念的競爭者。我們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沒有時間消化資訊〈或是我們根本「不想」消化資訊〉。蒐集資訊(collection)就已經非常令人疲累了:要關注你的朋友都在做些甚麼?現在youtube最流行的影片是甚麼?許多網路上的資訊令人無法專心思考,或根本是反思考。

"Thinkers are victims of the information glut."

有人說「概念/想法」或許都跑去市場裡發光發熱了。但是帶來利益的發明與有挑戰性的智性思考之間,還是有著極大的差異。 畢竟前者只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是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那是物質層面、而非精神層次的轉變。

我們已經過度自戀在和自身有關的訊息裡了。如果某件事情和我、我的朋友沒有關係,或者不能與我的朋友圈分享,那我們幾乎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樣下去的話,如果有天某位thinker真的出現時,它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將他的概念散佈出去。那麼媒體呢?媒體已經非常狗腿的、服侍著我們這些自戀狂,當然也不會給予新想法或概念一點點目光。

未來,"There won't be anything we won't know. But there will be no one thinking about it."

請好好思考這件事情。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antilly  

〈↑法國近郊,搭火車可到的chantilly〉

a.孩子很多。願意生孩子的法國,走在各處都可以看見孩子。「在台灣看不到這麼多孩子吧?」L說,「要不然看到孩子,就會覺得那是有錢人吧!」。L認為法國人敢生、願意生,是法國托育制度良好的關係。我們三人在廉價旅社裡,一邊吃早餐,一邊想著為什麼在台灣,生個孩子變成那麼沉重的負擔,而未來,一個沒有年輕人、孩子的世代,我們又會面臨什麼問題?

b.勞動:「八月,全部巴黎人都去放假啦!」一年放個一個月的假,是他們整個社會都同意的一種制度,完全和我們這個過勞死過勞胖的國家不同。「但人家也沒有做的比較差呀!」慢慢來、要求品質、以及對人的尊重,或許真的是他們值得驕傲的地方。

P1100611.JPG  

〈↑這是在聖心堂附近Abbesses捷運站出來附近的一個公園,上面用各國文字寫著「我愛你」〉

c.街上的阿姨、阿嬤、女生穿的都很清涼。露背、露肩、露點......啥都有。即便是肚子有三層肥肉,我覺得她們全部都超美、超漂亮!原因是每個人看起來都很有自信,對自己很滿意。我覺得在台灣,若不是「標準」的「美女」,就不會穿那個樣子;或是說,台灣比較多的情況,是女生盡力要把自己弄成「標準美女」的樣子。但觀察那邊的街上,就覺得她們的審美/或表現,非常的多元。

d.地鐵上很多人在看書。〈台北捷運比較多人在玩手機〉

e.這次再度深深的體會,旅行原來還是為了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脆弱與無知、對方向感、對人性、以及萬事萬物的感知。和你去甚麼地方並不太有關連,而一個地方多美多美〈多麼的標準美〉,你若是沒有做過甚麼事或心裡有甚麼被觸動,風景和明信片的差異幾乎等於零。

chamonix  

〈在夏慕尼的山上,看到登山者和山。氣溫零度,我的心卻大大的沸騰。〉

f.經過長長的放假,我的體力和思考好像開始恢復。變回一個充滿很多想法、句子、問題、影像的我。讀《項塔蘭》,裡面的冒險很精彩,其中提到了人生根本的問題「我從哪裡來?為何而來?最中要往何處去?」我更驚訝於,我竟然好像忘記了那種生命的渴求與熱情,我「知道」這個問題,以前也曾經熱切的問過,可是我過去兩年竟然對這個問題失去了感覺!這些問題與思考是如此的有活力、充滿生命力,我大概終於能理解sherlock1103說的,「千萬不要忘記思考」是甚麼意思。

當我們忘記、也不再對這樣的問題好奇時,生命等於沒有存在─當我的所作所為,都無助於讓我better understand這些問題時,生命的確有如行屍走肉。我現在才明白,我會覺得若有所失、或一直缺乏甚麼,完全是因為停止思考這些問題─我有思考日常吃穿的問題,但等等,那是思考、還是生存所需用的伎倆?

總之我忽然明瞭,那不是甚麼專長、性向、職涯的問題〈那依舊是一個問題〉,但是當我只想那些問題,而忘記基本問題時,我感覺那不是真正的生命。好像我被放在一個大富翁遊戲裡面,我還以為那些塑膠房子、地產、我走的路,都是真的。這種幻象長達2-3年,我卻沒有發現。

思考。能做的只有不停的思考與紀錄。感動,這種活著、生命的味道,非常有朝氣。

P1120240.JPG  

〈莫內花園內的陽光與樹葉〉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un 02 Thu 2011 20:59
  • 退化

記憶

在生活上我總是忘東忘西,不過,對於書本這類的事我卻向來很有把握,可以記得某一句話出現在一本書的哪個位置、記得一句話怎麼寫的。但是自從我「離棄」少年時期所愛的詩詞歌賦許久後,最近,我發現我連一首詩都背不完整了。這倒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卻是我發現自己憑恃的東西,都在崩毀的前兆。

體力

少年時期,對於「賴床」感到無法理解,深深認為那是一種不負責任、缺乏控制力的表現。我還記得,曾經有個人因賴床而遲到,我馬上就決定不跟他當旅伴了,原因是我自覺沒有很強,對照顧別人並不在行,這種缺乏控制力的旅伴,我沒能力處理,可能會遭致我的危險,還是再見吧。

沒想到,到了大學後期、上班的時候,竟然突然明白何謂「賴床」了:鬧鐘叫了,身體還是重重的沉在床上,腦袋還是只想要睡覺!以前那個「一聽到鬧鐘叫,馬上跳起來」的我,慢慢接受了原來「賴床」是一種人類的行為,並不是完全的不能理解。

令人懊惱的記憶

我周遭的人,都滿喜歡拿我的「粗心大意、心不在焉」來取笑我,我當然也覺得很好笑,不過,常常更多的時候,我會感到極度的懊悔與莫名的無奈。在我的腦袋裡,那些對於「發生了甚麼事」「東西放在哪裡」這樣的事情,好像完全被抹除一樣,一點也沒有痕跡。事情的確是發生過啊!但為什麼就是一點痕跡都搜不出來呢?我開始對於我的記憶力,感到更多的不信任了。「東西有在嗎?」從前的我,或許可以憑著穩當的記憶說:「有!」現在的我,就算有一個「有」的印象,也不敢這樣說了。

然後工作上,我大概把握著要「文件化」的準則,建立起一份份檔案、抄寫著一份份使用方法。但是,檔案和檔案之間的連結,或是檔案我做了甚麼修改,如果未被我紀錄,存放記憶的腦袋,就好比清潔劑擦過的地板一樣,乾淨溜溜了。

記憶之記憶 之於 資訊之資訊

一直對於知識如何組織、如何使用感到興趣,但越是注意這件事情,發明了一大堆自己的撇步方法,事情就變得越來越複雜,記憶也就掉的越來越厲害〈這種心情,彷彿是看到自己一直在掉頭髮,掉個不停,卻一點都沒辦法阻止啊!〉但是《百年孤寂》裡,描寫馬康多居民得了失眠症的一段情景,卻越來越清楚:

他用沾了墨水的刷子記下每一樣東西的名稱:
桌子、椅子、鐘、門、牆壁、床、鍋子。
他到獸欄去記下每個動物和植物:
牛、羊、豬、母雞、葛根、水芋、香蕉。
他研究失去記憶的可能,漸漸發現總有一天大家能憑文字辨認東西,
卻沒有人知道其用途。

於是他記得更清楚。母牛脖子掛的告示牌足以顯示馬康多居民對抗健忘症的方法:
「這是母牛。天天要擠牛奶,牠才會產乳。牛奶得煮沸,再跟咖啡調和,製成咖啡乳。」
牠們就這樣活在日漸遺忘的現實中,一度憑文字認識世界,
可是等他們忘了文字的效用,就甚麼都忘得精光了。 

我突然覺得我的病症,完全就是馬奎斯寫的這樣啊!我希望用文字去記下甚麼,但看了文字還是忘了,或甚至忘了有文字。想到一個zh說的笑話是:健忘症的人要吃銀杏,但是,他如果還記得要吃銀杏的話,那就不用吃銀杏了......

為什麼會忘記?乃賴說,是人腦的防禦機制,可能因為會造成痛苦所以忘記。或是資訊過量只好忘記。但是,又為什麼有些痛苦的事情,總是記得清清楚楚呢?

文字

《百年孤寂》一開始寫:

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要陳述必須用手去指。

據說人類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文明,就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可以傳承,我們的知識可以累積,文字是一大重點。「用手去指」的時代,沒看到那個「沒有名字」的東西,就無法對人說明吧!但若是有了文字,就可以用文字用語言去傳講。不過,文字,是不是只是一張張世界的說明牌?當越來越多的指示牌、指東指西,已經指不到方向時,我看「世界」的眼睛,到底準備要張開了沒?

 

 

我的世界,已經從一個可以準時起床、可以把資訊記得清清楚楚的世界,變成了模模糊糊、破破碎碎的世界。

我已不再對缺乏運動感到憤怒與暴躁,也沒有那種極端情緒來臨時,要瘋狂繪畫的需要了......情緒變得很穩定,不過腦袋似乎也變得肥胖笨重了呢。

而這些是我對於自己「退化」的小小觀察吧。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