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
五點多就興奮的起來,不知怎麼的精神好,或許是因為有太多想要看的風景。沿著台11,經過富岡漁港,經過小野柳。沿途沒有什麼車,開闊的風景逐漸讓我感覺心越來越軟,越來越平靜。

清晨小野柳,感覺很棒。不曉得是不是只要避開人潮、沒有垃圾,一個地方、一個人就會嗅出它的原味。


進入卑南鄉,我看著右邊的海,以及我要去看看的美麗灣度假村〈唉噁~〉



「你怎麼能進去啊?」事後我和原住民帥哥們談起,他們說會有個警衛在那兒攔。我聳聳肩,或許太早了?或許是幸運,感受到了陰森的現場。整個工地因為我對它早就存在的意見,顯得悲傷和蒼老無比。

在飯店裡面看海、感受海〈並且獨占它?〉現在要下去抓魚、戲水,會被美麗灣的人叫起來,不准!!它們還沒開始營業就已經佔有了海灘還有海了,而且這還是AMIS的傳統領域
原住民基本法第22條: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

〈原住民基本法第20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


我不懂法律,這的確讓人費解。還要更努力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好在土地給人韌性。
「它們有禁止你們下水嗎?」他們搖搖頭,「我們不管他。」
「當時在蓋的時候你們都不知道?」我問。
他們不知道,因為「圍起來了」。D說他有從某的地方爬去看,「那裡地是硬的」,他們七嘴八舌的說,很生動,因為我走在沙灘上,才知道原來地是硬的是一件多麼奇怪而且荒唐的事。

走在美麗灣度假村旁邊的「沙灘」上,是硬的,他不曉得灌了什麼東西要做地基的。

我走在長長的沙灘上腳不停的陷落,感受到陽光在皮膚上的刺痛,覺得要快步行走好不容易。

可是現在想起,如果當時沒有那樣走過海灘,這樣留下我的腳對於沙灘的特殊記憶,大概我不會那麼想念那裡,想念陽光、海灘、風、海水、以及滿腳的沙子。


午後,坐在棚子裡,男生們來來回回在陽光下,一下子搬東西,一下子清垃圾,大概怕我無聊還圍著一起說話,而那樣說海以及他們的生活,就讓我喜歡上這個地方了。

「以前我們那邊下去海,要很久耶」「離很遠。」
「為什麼現在變近了?」
「北極的冰在融化啊,妳不知道嗎?」

「以前還是海水浴場的時候比較好玩」他們說到以前這裡還是「杉原海水浴場」的時候:「沒事就下水」,「拿身分證〈證明是當地人〉就可以進去」

〈雖然事後我和另外一位原住民聊到,她說:「誰會下水還帶身分證啊?」但比起這個,美麗灣似乎更加誇張。〉

「我們會跟客人分組玩」,「客人一隊我們一隊」......或是指導客人下水。「以前這邊人很多、遊覽車很多」孩子們講到海以及人的時候,神采奕奕。「那邊的珊瑚啊...」「廟那邊...」我聽著,有些聽懂有些不懂得,都是海的故事。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Y 1
一早離開花蓮,逃離驚險的昨日〈起因於未經慎選的旅伴〉,陽光刺眼,我哼唱著這次學到的歌《太魯閣之戀》:Limue So la yo Limue So la yo......車站沒有幾個人,我剛吃完美味的早餐,因為自由以及不用負擔別人的這種幸福的想哭。說到底還是沒有辦法承擔別人,不知是我的孤僻或者無能。總之一個人旅遊自在多了。

台東車站很偏僻,原想要在車站附近搭客運、或者租台腳踏車的計畫,完全不能實現。老師請一位他的學生來接我,魯凱族,我才和他講兩句話就喜歡他。我發現我太懂原住民的笑點了〈還是原住民都這麼幽默?〉,吹著風和他哈啦,我們準備下午一起到杉原海岸去。

這次去是為了美麗灣飯店的事情。
----可以參考----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18113

而剛好附近部落聯合舉辦的活動,於是也就去參了一腳。揹著大包小包經過帳篷時,原住民熱情的打招呼或是吹口哨,我則莫名的變成了竹筏比賽的裁判。天氣很熱,太陽很大,我穿著外套不肯脫下怕會曬傷。

划竹筏,越老的族人就越有經驗,而年輕人可能已經不太會划了。比賽是划著竹筏到海中繞過標的,再回來接力,經過六組之後比賽哪個部落時間最短。我的布鞋已經脫下了,在沙灘上海浪邊,赤腳看著竹筏出去那一霎那還真的有種激動的感覺:「不划或方向不對,會倒退」誰這樣說著,而我的確也看到划了半天還在掙扎的竹筏。如果他們從前都是這樣生活著的,是什麼讓他們無法繼續呢?是什麼讓年輕人不會划竹筏了呢?

都市大學生脫下鞋之後還在怕曬,盡力把雙腳埋進沙裡,挖出兩個站立的洞。一旁原住民說:「你只要在有水的地方站著,海就會帶你越陷越深」

於是這樣試,果真有效!不懂海的我感覺神奇,也一邊想著在沙灘上的美麗灣,就這樣站在沙灘上,底下豈不是越淘越深?怎麼妄想在沙灘上蓋堡壘呢?

都市大學生休息的時候,經過一群原住民少年旁,還是青少年的他們,用又曖昧又害羞的眼神看著我。「這裡可以坐嗎?」我找到一個位子,他們全笑開:「可以!」並且一陣鼓燥,挪出他們中間一個位子給我,我開始和他們聊天。

「這裡很少大學生耶」,「更少G大的耶!!」我十分不想提起,更不知道要怎樣說明:我只是一個怪異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只是因為我的社會條件、只是......「拜託不要歧視我」,最後我這樣笑著祈求,拜託,不要說什麼「厲害」的話,只會讓我慚愧而已。

19歲青年說:「我們大部分都讀到高中就工作了」,後來我知道他在做工,因為腳傷而休息;另外一個〈後來我最熟的D〉則半工半讀。我問他們的名字:「山地名字喔?」他們聽到要問AMIS的名字,遲疑了一下,他們說他們很少說AMIS的母語了,大部分都用國語交談啊!

逐漸黃昏,我卻因為之前見識過其他原住民部落有非常自覺的意識、而這裡顯然沒有〈用這種標準的話〉,感到難過。晚上斷斷續續下起雨,一下子跑去看表演一下子躲雨,那天有點累,但是在要走的時候,許多人的招呼又讓我感到溫暖了起來。

找到一間在青年旅遊卡特約店上看到的民宿:台東吉林YH青年旅舍民宿,帶著深夜的夜色還有一身沙進去。
----詳情----

地 址:台東縣台東市吉林路1段2巷27號
電 話:(089)232322

和民宿主人聊了一下天,從杉原海岸又聊到蘇花高。「你不覺得花東就是要慢慢玩才好玩嗎?」我深表同意,民宿有提供腳踏車,明天我打算沿路騎過去杉原海岸,再繞到台東市區看看。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台權會舉辦的遊學台灣,2008/07/30-2008/08/01

集合完畢,我們坐上遊覽車,在車上看花蓮的工業區。寶珠姊介紹飄著刺鼻氣味的中華紙漿廠、一些舊有的廠區等等,有時煙和雲分不太清楚,是污染,還是是風景?花蓮很美,而且這樣寬厚。

工廠外都很喜歡寫一些有趣的諷刺標語,集滿三個換一整年大笑不停〈下圖也是某工廠的標語,好山好水好空氣喲!〉


去參觀一個海邊,比較兩側不一樣的堤防:左邊是日治時期的人工沙丘,右邊是現代的消波塊。寶珠姊分析沙丘既便宜、又有效果,消波塊則昂貴又沒路用,但是到處都有這樣的垃圾。

〈左邊:沙丘上種植防風林,自然工法,省錢又美觀〉


〈右邊:消波塊〉
「消波塊一個五萬塊」,大家已經驚呼,寶珠姊繼續說:「要把它吊走更貴,吊一個一個三十萬。」加上讓人不能親近海岸,造成更嚴重的破壞等,消波塊簡直昂貴的可以。



最後到七星潭感受一下海,「先讓你們看醜的、再看比較好的,看你們喜歡哪一種海灘」。嗯,幸好一天的結尾是七星潭,坐在那裡聽海的聲音......


次日去參觀亞洲水泥花蓮廠。本以為可以去看到內部的〈真是太天真了〉,但其實是看了介紹短片、還有粧點門面的蝴蝶園。

看看手上資料,亞洲水泥建廠非法侵佔了當地原住民的土地,也沒有履行當初說要增加原住民工作機會的諾言;而且它的稅收也不是給花蓮、是給總公司所在地台北!

只給當地這醜陋的空降物,還有回饋與環境保護的誇大炫耀〈在我們看的短片中,它不停宣傳自己對環保的努力,但我看到五項「努力」中,似乎有兩項是配合政府法規這種被動的作為,另外一項是「資源回收」!這也算努力,不是本來就應該做到的嗎?〉



下午本來的行程要去沙卡噹溪,但是因為颱風封閉之故,改變了行程,做原住民的編織,教我們編織的「師母」看到我們編出來的東西,笑的很開心,我看她笑成那樣,我自己也實在打從心底的好笑,我們的圖騰就叫做「笨蛋平地人」吧!

晚上和一群營隊夥伴走了這座橋,全程走完三十五分鐘,旁邊可以看到一片黑中的閃亮,太魯閣號。


晚上討論一些議題,比如說蘇花高或大企業。TR先生說,有個立委竟然說「就是因為沒有蘇花高,花蓮離婚率才會那麼高!」他的邏輯是因為交通不方便,夫妻無法常相處,所以離婚率很高。我想到來時,在火車站前看到一個牌子,寫著「幸福花蓮...提倡三代同堂」之類的政治廣告,又想起寶珠姊說有人說花蓮「是個很保守的地方」,感覺有什麼奇怪的相關......

啊蘇花高,我們想到一百種不要興建蘇花高的理由,卻難說出一種要興建的理由。最近我更能確定我的立場,是因為小客車文化令我倒盡胃口:用那麼大的鋼鐵做一台車,耗了那麼多二氧化碳,去運輸三到四個人〈有時只有一個人〉;造成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停車位是個完全沒有生產力的空間;再加上最現實的理由:油價高漲,全球暖化......

我並不覺得要馬上停止汽車,畢竟現在還是很多地方必須仰賴汽車〈這是長久汽車文化累積下來的必然結果〉。只是,與其花那些錢去蓋另一條公路,為何不拿來建設更好的公共運輸網絡,逐漸讓我們對汽車的依賴度降低?

只是聽說,蘇花高要經過的路段,土地都已經被買起來了,等著即將到來的龐大利益。



次日清晨即起,迷迷糊糊的要騎腳踏車去看清水斷崖。「會騎在太平洋旁邊!」在海邊,看見原住民捕魚起來,在柏油路上打開漁網,告訴我們魚的名字。

再來去走太魯閣長春祠,但我覺得太人工了,並沒有很喜歡,雖然說這次幾乎就是為了太魯閣而來。可能是路線吧?以後有機會自己再去一次好了。


回程還是微笑的。「台權會的工作人員都很搞笑」,學員們在心得分享時這樣說,嗯。
真感謝這次的活動,讓在花蓮的三天,令人難忘。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如果這樣就是花蓮,讓我這樣回憶起吧:自行車輕盈的滑向太平洋,而砂石車經過橋墩則笨重又驚險的顫抖......花蓮,不再是我過去腦海中的印象:無際的天空和田野、清新的空氣或是撲鼻的草香,這次的花蓮,更在自行車和砂石車的反覆之中,書寫下它的痕跡......

不只有美好,也存在著難堪和無話可說的尷尬,彷彿戀愛。

自滿是妳的夢中醒來,踏上自行車去看清水斷崖。清晨的顏色與風景,慢慢取代腦袋中妳的檔案。我慢慢騎,不想離妳太近或太遠;而妳的身影卻已鑲嵌在花蓮。距離的確是一種很主觀的事情。

坐在擁擠的自強號回程火車上〈在地人TR先生說,旅行社透過關係往往包下大量的車票,於是當地人一票難求,而這也是蘇花高支持者的理由〉,我不斷想起曾抄過的一句話:「......沒有妳,親愛的,我孤獨難耐」我默默想著妳的側臉妳的笑妳眼睛閉上的樣子。想到在七星潭看海,海浪聲那麼大。海浪一波波襲來親吻著、也塑造著岸的形狀。



岸:「每次妳的撞擊就讓我多了一份秘密」
海說:「我只是前進而已」

在此同時,我知道有更多的河床被開挖,被取出更多的砂石,去填滿人們所謂的必要建設;然後造成水土的破壞、海水的倒灌等等,再用這樣的砂石,把一塊無能的消波塊放逐在海岸,彷彿垃圾場。TR太太說:「因為砂石車撞死人是賠70萬,工會賠,但如果沒撞死人要負擔那人一輩子,所以很惡劣啊」,她憤慨的說,「有次我去看一個被砂石車撞的小女生,結果剛好遇到老闆進來,他劈頭就罵司機:啊怎麼沒撞給她死?」

太平洋,和平的海啊。
這麼不堪的秘密你是否也能夠縫進細碎的海岸裡?

站在海邊我知道相機不夠用,因為廣闊而深厚的海無法捕捉,海邊的氣味、海邊的風、以及海浪的聲音,更無法完整回憶。細碎的妳的面容,妳在海邊,我感受到我的渺小以及無能為力。



砂石車開過來時,地面害怕的顫抖。「蘇花公路危險,是因為有太多的砂石車,開的很快;而且砂石車重,路面很容易損壞。」WR說解釋著。

這三天,我看見山中的水泥工廠、呼嘯而過的砂石車、聞到了紙漿廠附近污染的空氣,還有憑空想像了那條被熱烈討論的蘇花高。我不只看見花蓮的美,心頭亦陣陣的疼痛。感受土地的方式,除了為美景鼓掌之外,為它所遭受的傷害流淚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方式?

沒有妳別過頭去的眼神,我如何在漫長旅途之中咀嚼惆悵?

只走景點、只看被稱讚風景的觀光,感覺是一種欺騙。我們無法在觀賞美麗的海景時,忽略過高聳的煙囪。那是更為真實的一面,而且應該被看見、被關心、被討論的另外一面。

**
而我甚至沒有揮手向你道別。
一旦開始了戀愛,一絲海風都嘗得出思念,我卻不知該如何向妳道別:是離開花蓮的時候,還是妳從我夢中離開的時候?我真的喜歡妳嗎我真的認識妳嗎,我反覆問自己這些問題,可這樣不就更確定了我對妳無法解開的感覺?

花蓮。再慢一點,深厚的愛戀要一點時間。

我必須這樣對白紙傾訴秘密,持續寫下不成句的文字、邊寫邊發呆或回憶,一面笑著自己,為何要這樣叨叨絮絮。等火車繞過台灣尾巴,時針也移動了幾圈之後,我才懂得,時間沉澱出美與悲傷,原來它們是封寄自花蓮的情書。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勞工陣線營隊,2008在九份,燠熱。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聽關於一個公平正義社會的描述〈就是所謂的「社會民主」〉,聽完從房屋、稅制看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然後我期待著像所有我參加過的營隊一樣,在休息時間瘋狂的討論和認識朋友大聚會時......

女生房間開始出現看偶像劇的狂風,我在旁邊看著關於企業總裁、成功人生、美麗愛情的行銷,螢幕不停跳出畫面,告訴你什麼叫做美好、什麼是值得追求的。我好奇,今天不是才講了社會的「另一種可能」嗎?關於成功,關於社會〈而非個人〉的利益,甚至露骨的講了不繳稅、官商勾結的有錢人多麼無恥,企業多麼邪惡〈偶像劇的主角喔!〉,但是偶像劇輕易佔據大家的時間,讓你魂牽夢縈、心生嚮往。

我在想,我們該怎樣描述「那個社會」、我們該怎樣行銷,才能讓我們對於那個社會的想像,像偶像劇魔力一樣,縈繞在人的心中?並且覺得那就是我們的理想?

「要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看其中最弱勢者的處境即可得知」
課堂上講了這麼一句,我也想說,可不可以不要再像偶像劇一樣對我們傾銷,我們可不可以發展出我們的藍圖,一種集體的夢想?可不可以不要再歌誦那些成功的企業主,說他們如何白手起家、如何營運公司如何成功?那不是我們的文明啊!

實用手冊:
當有人在說誰誰誰成功了,請你回覆他:「我不覺得那叫成功你看他創造了多少污染。」etc.

營隊給我的最大鼓勵是:天啊,真的有一群人在從這麼政治、經濟這種大層面的東西,想要對社會作全面性的改造,而且有一個這樣的夢想。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但對我而言自己的夢很難成夢,要有人見證才能鞏固。夢想、夥伴、制度、時間,然後我們可能逐漸可以達成什麼。營隊鼓勵我,要繼續保持夢想,因為從前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也透過前輩的努力達成了。

---------------------------
然後下面真的是閒話:
為什麼會看偶像劇呢?我們實在看不下那種可怕的男女關係。所以究竟是「偶像劇〈風格〉」的問題,還是因為演的是異性戀故事呢?

「如果你是白人,中產階級,男性,又是異性戀者......那你可能一輩子不知道什麼是被壓迫了」這個老掉牙的笑〈?〉話中我突然覺得很有意思,讓我非常珍惜同志的認同,它的確是個非常好的起點,可以讓你從個人連結到社會,開始成為積極的公民,開始關懷弱勢,思考「另一種可能」。

「我們都需要一些邊緣的經驗」,范老師說的。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部分

西元一五一二年前,尚未被命名為墨西哥的這塊土地原本是印第安人的故鄉,但時至今日印第安原住民大概只占墨西哥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p23)真正的墨西哥,有著成千上萬的印地安原住民,正陷於貧病循環中,死亡率極高。(p27)所以,為什麼革命?一位查巴達游擊隊員說:「當我們死於飢餓,我們不能再承受更多!」(p28)
 
若說一九九四年的革命對聖克里斯多產生什麼明顯的外貌上的影響,大概是商品化的過程,連查巴達都被收編了。
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觀光客及準備前往附近觀賞馬雅古文明的旅遊觀光客,其句在聖克里斯多。聖克里斯多提供眾多查巴達的商品任顧客挑選,尤其印有EZLN副總司令馬訶士肖像的T-shirt、明信片、鑰匙圈,及蒙著面罩、拿著木頭來福槍的小玩偶、紅色頭巾、黑色皮靴等等…但是查巴達成功之處或許也在此,當革命成為易於傳遞的圖騰,當街上到處都有商家靠查巴達吃飯,而真正的革命份子卻仍被關在牢裡、躲藏在山洞裡…查巴達以遮住臉孔,呈現意識,露出臉孔,隱藏真實身分,這樣的策略,不僅僅帶來展演的象徵力道,更在革命之後意外或非意外的發展出與商品共存的行銷策略…(p42)
 
我所理解的世界,正往羚羊與獅子的競速前去!天黑後,短暫的休憩,獅子時常失眠,因為他知道若是隔天沒有早點起床,羚羊可能會搶先跑走,他就要餓肚子了,而羚羊同樣也苦於失眠,明天要如何趁太陽還沒升起、獅子還未動身前快跑。矽谷高科技產業的工作人員,慣用獅子與羚羊的比喻,強調速度的重要。「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廣告詞也普遍恫嚇。於是,地球成為獅子與羚羊踩在腳底耍特技的玩具,越滾越快,越滾越快,色彩斑斕地滾成灰色—連帶滾出一堆烏龜,被獅子與羚羊狂奔的蹄,狠狠踢去(p99)。

下圖為五分鐘完成的「獅子與羚羊with黑眼圈」,謝謝我家的獅子當模特兒

《深山來的信》部分
「人們總是成為他們想要的。」馬訶士說,而我在心底附合,「是啊,革命其實就在日常生活的選擇裡。」

勿再掠奪,世界已夠我們用,需要的只是重分配......

他們也說,最早擁有智慧的老人說,海螺象徵著進入內心,同時也象徵著離開內心,進入世界。那就是生命!他們說,如果人們像蒐集貝殼一樣,聚集起來,達成共識,然後去實踐,那麼視借將會從一個地方往另一個地方移動。他們還說,將耳朵靠近海螺,海螺將可以幫助人們......

不,已經有太多賄賂,想要收買我們的良心,但是查巴達不為所動,我們堅持使貧窮成為一堂有尊嚴而慷慨的課程。查巴達說:「給人們所有,但不占為己有」--當我們這樣說,我們就是這樣活。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是跨國社會運動?
1.不同國家運動組織間緊密的網路
2.共同目標的集體行動〈跨國運動者之間〉
3可能訴諸一個跨越國家的制度

Tarrow對於社會運動的定義:集體挑戰、團結、共同目標和持續互動,這四個定義也可以用來敘述跨國社會運動:挑戰者和被挑戰的東西是跨國的,持續和不同國家、政府、企業發生互動。根基於國內本身的網絡。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弱者的武器》整理

1967年的賽達卡
1.一年一作
2.實物租,收穫後再付田租
3.田租可以協商
4.窮人富人的關係因宗教教義、經際生產的影響,共同形成一個道德共同體。

1972年雙耕制的引進
1.經濟生產:產量增加、薪水上升
2.財富分配:集中到少數的趨勢更加明顯
3.土地:價格上漲,佃農越來越少,且佃農要變成自耕農〈向上流動〉的機會也變少了。地租變高,但願意租的人都是外來者。
4,租佃關係:由實物租轉變為現金租;事後付改成事前付;租前變長。
5.社群關係:「從被剝削到邊緣化」〈註一〉,社群紐帶〈例如本來的筵席、禮物......〉破壞。

*註一:剝削假設的是兩組人馬有互賴
關係,雖然並不平等。

什麼是抵抗的原則和特色?
非公開的、不會正面衝突、自利。
「自利與反抗融合在一起,正是激發農民和無產階級反抗的關鍵動力,當一個農民把它的一部分穀物藏匿起來逃避賦稅時,他既是要填飽肚子也是要奪走國家的穀物...要求下層階級的反抗具有某些原則性、或是非自利的不僅是烏托邦的和對於物質基本需求的道德意義的貶低,而且是一種對階級鬥爭基礎的錯誤建構。(p296)」

採取這種抵抗方式的原因:
1.吉打州農業改革的一個顯著層面,就是它將窮人轉移出生產過程而不是直接剝削他們這個事實。事實上,雙耕的利潤與其說依賴於剝削窮人,不如說是忽視或取代他們。(p296)
2.賽達卡有複雜的階級結構。人和人之間的連帶關係除了窮富,還有政黨、親屬、宗教等「交錯綿密的關係〈師語〉。
3.voting by foot---用腳投票:逃走比較簡單。他們可以到城市去當雇工,如此他們也自村裡的公共事務中被移除。(p298)
4.高壓的氣氛。
5.日常謀生的需要:馬克思恰當的稱之為「經濟關係的無聲的壓力」。它是務實的,這並不是意味著對那些現實的規範性的贊同,理解這一點無非是要領會,在所有情況下,大多數從屬階級在歷史上的處境究竟是什麼。他們要在很大程度上自身無法控制的條件下抗爭,並且他們緊迫的物質需求使對於那些條件的日常適應成為必要。(p.300)

抵抗的結果:
沒有終止綠色革命,但有減緩其速度。

一些小結:
1.每個運動 / 運動者要付出的成本不同。
2.馬克思認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剝削時,他們就會集結起來去行動。但在這本書當中,我們知道「意識」和「行動」並不相等,農民有激進的想法,不一定有什麼激進的行為。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lesbian, WHITT A.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93, vol. 15.

讀書心得
於2007/12

「圖書館是個開放的空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它實踐民主的思想,讓每個人都可以有取得知識的權利」……這句子最後可以放一個問號:圖書館在考慮讀者是誰的時候,是否做了某些假設;而因為這樣的假設,無意的排除了某些人呢?「所有人」是誰,他們只有一種樣貌嗎?對少數族群做研究,是避免化約人群的好方法。這篇對於女同志的研究,也應該具有增加理論多元性的意義,提示我們讀者之中,還潛在不同需求的讀者;女同志是一種,而也還有更多少數族群,都可能面臨相同狀況,需要更細緻、進一步的研究。

在女同志生活中,兩大重要的處境皆在本篇報告中出現。一是身分認同,二是出櫃壓力,資訊需求恰巧也與這兩者密切相關。我們知道資訊需求難以定義,不巧,女同志其實也難以定義。怎麼知道自己是同志?是先看到同志的資訊,才知道自己是同志;還是覺得自己是同志,所以才去找資訊呢?於是便有一種困境,即在身分認同的歷程時,到底是什麼契機,啟動了人的同志sense?本文沒有談,我也認為,若是去關注人際網絡這個層面,可能比較能得到解釋,即從人際互動之中「了解自己」的,這也是為何文章要提到「社群」概念的原因吧!

談身分認同比較困難,且我認為性向是流動的,沒有辦法做僵硬的判斷。這也是想對此文做的一些補充:沒有一群人真的叫做「同志」,因為同志有可能會變成「非同志」,反之亦然;「性向」是較為特殊的特質,和天生的血型不同,它可能不斷在變動;所以考量服務「對象」時,我們要注意到這種流動的特質,例如同志資訊不該只提供給你認為的「同志」,也要提供給所有人,因為在接觸到同志資訊之前,「同志」也有可能不覺得自己是同志、或是這個歷程尚未發生。何況,同志是相對於「異性戀」而來,提供給「非同志」族群同志資訊,不就是促進彼此了解最好的機會嗎?

沒有犯罪、沒有陰謀,為什麼要隱瞞自己的資訊需求呢?此文提供了一個原因:害怕出櫃,或說社會壓力。文中提到「說出自己的資訊需求,就幾乎等於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身分」。社會壓力有可能讓她們在資訊使用上更封閉,更無法產生力量去突破這種壓力,然後這個惡性循環就開始了。在這裡,使用資訊的困難並不在於難以取得或是利用,而是在於社會壓力,關乎別人的想法、回應。我想這是比較特別的,這反映了我們以「個人」為單位,去思考資訊需求時的缺漏,彷彿資訊需求者獨立於社會而存在,而不需考慮社會對於這個資訊的塑造或消滅;而以個人為單位,所教育的技術或資訊使用能力,也無助於解決這類資訊取用的弱勢狀況。

本篇是個好例子,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超越個人層次,影響圖書館使用者的行為。不管是社群和圖書館相互搭配,交互提供女同志認同資源;或是社會壓力,使女同志在資訊使用上面臨困境,皆告訴我們,來到圖書館的人,並非隻身面對資訊世界,而是處在人與人連結成的網絡裡。圖書館的服務,不僅該針對「每個人」,更要去回應由每個人組成、組成結果大過於個體加總的社會,考察其紋理與特性,是如何鑲嵌在所有資訊活動中。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4 Sat 2008 22:27
  • 情弓

於2006/10
天機,天譴,天意?算命的時候,女孩和老人說話悄悄的不知道說什麼。

愛的語言大過沉默。愛的寬廣超過大海。
愛,就是可以超過妳的想像之外的之外。

這部片各種符號簡單卻充滿意涵。產生音樂的弓,也是武器的弓。音樂是這部片很重要的地方,不只是好聽,還和劇情很合。
只有耳機沒有連到player的耳機 / 老人在船上拉完曲子就縱身躍下...

那是音樂的,而音樂是那麼抽象的,
有一些我們要說的事情我們感受到的事情,是那麼樣的抽象,我們只能勉強用音樂表達。

***
有些我們則不懂表達,拙劣的生活與愛著。
譬如老人和女孩之間的不言語,之間的種種肢體摩擦看似幼稚。

***
黑暗的路上我害怕起來。害怕一種東西叫做過度繃緊。剎那間思考接通,情弓的那句話馬上出現。

緊繃的弓弦拉出力與美的旋律,我願如此直至終老。

因為不能終老所以
我願。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2006/08
**眼淚:我認真的問,為什麼不能控制?

看著窗外流逝的景物,我手指動著彈著想像中的鋼琴。這個動作總是令我愉悅,因為會完美的對拍,彷彿聽到的音樂就是我彈出來的。

能不能不要哭呢?我是說很具體的問題。就是止住眼淚而已。對,無關於情緒,無關於思鄉或憂鬱。我說的是像止汗,或止頭痛止經痛一樣。很具體的止住淚水。有這樣的藥物或是方法存在嗎?

一個景物或一件事讓我眼眶泛紅。其實我沒有需要安慰,也沒有受到環境的影響。可是那是自我的需求,我的身體在那個時候就是要哭。我該怎麼解釋呢?當一群人歡愉氣氛的時候我紅了眼,我只好轉過身去。對對,對不起,not being rude.我的眼淚流出來了我在不該哭的時候哭了,可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而且要怎麼分辨呢?有時後哭的確需要別人的注意或關心,可是這個時候我只想要靜靜的哭而已。不想要影響到別人啊。

「妳笑什麼?」如果莫名奇妙笑,別人會笑著、疑惑著問妳這個問題。若是莫名奇妙哭,別人會驚恐的、微微感到恐怖的問:「怎麼了?」兩種不大一樣。一可以傳遞快樂,一可以讓別人遠離自己。面部表情而已,我想說。其實有時候都是一樣的莫名奇妙。

**california dreamin'

不過我想我知道是為什麼的,分析的理由在心裡很清楚,沒有必要說明。夏日的陽光灑在樹上,聽著california dreamin'.那首歌的曲調一直在我耳邊盤旋,可是在看著窗邊時我第一次聽懂他在唱什麼。

葉子都是棕的。天空是灰的。
我在做一個加州的夢,在這樣的冷天。

在這樣的冷天.........

進入了那首歌的世界,真可惜沒有一首歌是在寫高雄夢的。沒關係,早已習慣借用別人的情緒。自己不創作,卻善於竊取。嘴裡唱的是加州,我卻知道我想的是高雄。

不,是家。

高雄,也是被借用。

我在做一個高雄的夢........
人能不能靠夢維生呢?

我在做一個加州的夢。我感到安全而且溫暖,好像在LA一樣。在這樣的冷天。
我會感到安全且溫暖,因為我在做一個加州的夢。

為什麼不行呢?我能靠想像來繼續過日子嗎?因為有一個想像,因為有個夢而感到溫暖?只要用想的就可以?
儘管我不在家裡,或儘管她不在身邊?我感到這個詞中描述的人真厲害,雖然不曉得是真的還是騙自己。

**walklin'

烈日當空,中午12點多。從前我怕曬所下的功夫全部泡湯,此刻我只是沒有停止的往前走。「天啊!妳從那裡走回來?」那是一個平常不會走的距離,我真想下個標題,叫做返家十萬里〈感覺自己像隻狗似的〉。 一邊聽著california dreamin',外套都濕了,我的確像狗一樣,

在路邊和摩拖車擦過,可是心裡只有想著簡單的幾件事。

 天氣並不如何,如果意念很強。是吧?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

時間彷彿具體的一粒一粒米,我吞到胃裡感覺一粒一粒米那樣清楚。我已經盡全力在消化了...

有恐怖的感覺還有夢一直壓住我,逃不掉的,什麼伊底帕斯王式的。天啊,我知道什麼要發生,可是我不想看它發生。「如果妳抗拒命運,妳一定要付出代價」那個聲音說。

我真想用、跑、的!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ey
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

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
California dreaming
On such a winters day...

Stepped into a church
I passed along the way
Well I got down on my knees
And I pretend to pray

You know the preacher likes it cold
He knows I'm gonna stay
California dreaming
On such a winters day...

(Instrumental)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ey
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

If I didn't tell her
I could leave today
California dreaming
On such a winters day
California dreaming
On such a winters day...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ntextual analysis 文本分析是社會研究中常常會使用,卻沒有教的。
文本是什麼?
「一組再現的符碼所組成的表意結構」

那些東西你覺得是文本?
報紙、書、廣告…不一定是字,MV,電影、音樂…

文本的三個層次:
Written work〈文字作品〉最傳統的定義。
Cultural work〈文化作品〉廣告、電視劇、電影、攝影、網頁…
Cultural practice〈文化實做〉有但書的,一旦他表達了某種意義,就可以是個文本。可能是建築、可能是衣著…而到此文本的意義已經被放大了,要解讀這樣層次的文本更需要脈絡的分析。

文本的三個特質:
一、文本是詮釋的、要被讀
二、文本是interrelated〈下圖〉
三、文本是社會化的socialize,受到不同的社會類屬所影響。例如我們說教育是最重要的社會化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就充滿了各種社會化所需要的文本。


              Pre-text:例如電影改編自的漫畫

Text2        text               text1:類似題材的東西;和text有某種關聯,比如說主角一樣或是編導一樣

              Post-text:例如討論評論這個文本的文本

每個文本都在一個網裡,而喜歡一個文本的人,常常會上下左右搜尋這個文本相關的東西。〈就像這個網〉

透過解讀文本,嘗試還原作者的意圖。〈例如「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
另外一種文本的分析〈文化研究學派〉在1970年代發展起來。是理解文本的過程encoding和decoding從製碼到解碼的過程,看那個code正確或不正確、協商的、反抗的被接受。這個階段大量援引的是社會學的方法或概念。當時最重要的例子就是龐克族的興起,因為用老舊的左派概念無法分析她們,文化研究開始對只重視政治經濟的傳統開砲、也對只注意是否能讀出文本意思的開砲。對社會學和文本分析都具有意義。


〈文化迴路〉Circuit of cultural
Regulation規約: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個文本受到歡迎或受到抵制。譬如說某種言論被禁止。

到了1980年代,有另一個關注文本的焦點產生,由BFI英國電影學院出版的screen雜誌,注重的是文本自身。不用去管生產他的人是誰,也不管由生產到接收的過程,而是注意文本本身,全面性的理解文本。這個階段援引的是符號學。

如何脈絡化?
Contextual: con〈一起〉和text〈textile有關〉,把文本全部交織在一起,就可以是read text contextually
去看人怎麼encode 或decode,參與觀察或訪談都是一個好方法。

符號學(semiology)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架構:
符號自身
符號和符號所構成的架構

三個符號學大師:
Peirce
Saussure
Barthes巴特將符號學進一步分析到社會裡面

 Sign=signifier + signified
ex玫瑰=花+浪漫愛

巴特開始將這個運用到社會裡面,進一步研究到signified,Signified又分成隱含意和明示意,隱含意又分成metaphor和metonymy。大部分好的小說或廣告都徘徊在明示和隱含之間,讓讀者有能力解讀。

Paradigm 系譜軸
Syntagm 比鄰軸

以menu為例,凱薩莎拉和千島莎拉你要哪個?〈這個或者那個〉這是系譜軸。而比鄰軸指的是那你主菜要什麼?飲料要什麼?…〈這個和這個還有那個〉

總之前者是共時性的軸線;後者是歷時性的軸線。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毒物:
西德尼‧塔羅,2005,運動中的力量。第6-10章
della Porta,Donatella and Mario Diani,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第九章。
Gamson, William A.1975.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Homewood:The Dorsey Press.第三章。

評估社會運動後果的可能困難:
a.變數關係過於密切,難以判斷
「在婦女運動的例子裡,社會變遷和集體行動的發展都受益於同一個歷史過程:現代化。」p273
b.行動團體的多元性,以女性生育自主權運動來看,可能會有社運組織、利益團體、政黨和反制團體,在這個場域中有多個行動者,可是不知道誰導致了什麼。
c.時間上歸因和建立因果關係的困難。

關於社會運動的整理:

形成 構造 動態 結果
1.體制內管道不足以解決某些人的不滿
2.需要政治機會的配合
社會運動的自我創造:
1.行動形式
暴力、破壞性、常規型。

2,組織
官僚式的、或是地方分權式的。前者有效率、但可能會使組織悖離原本目標、上下不能溝通;後者無效率,協調費力,後來組織多採折衷方式。

3.文化、理念、框架
提出「新符碼」,重新定義甚麼叫做injustice,定義問題在哪裡,創造一個master frame

運動和外部如政治權威,其他社運團體的關係
1.早期社會運動對後期運動有示範性的影響,比如學習其行動模式或策略等。

2.也有政治機會擴散的可能。

3.會出現反制運動。


****見下(Tarrow)
約略有這個形態是因為運動力量衰竭、或者內部分化、階段性目標已經達成等。
內部分化是因為權威當局可能已經是出某些善意回應,於是有分成溫和派和激進派的可能。

 1.個人層次
a.世界觀價值觀的改變
b.會跟著運動者很久,這個人可能會持續關心公領域事物
c.運動做為一種鍛鍊的過程,Tarrow
d.創造運動者彼此形成的網絡

2.集體層次
a.改變政策或政治參與的形式
b.可能會有立法或修法,也可能成立新的部會或諮詢機構
c.提出了不同於代議民主的政治參與形式
d.文化轉型



****Tarrow 1994:168
從一定距離來看,每一波的集體行動,都可形容為一條拋物線;開始於體制衝突,歷經狂飆頂點,終止於冰消瓦解。一旦引起全國注目與國家回應,運動就達到衝突的極致,此時,運動組織者會努力將這股社會騷動的氣氛擴散到更廣泛的群眾之中。然而,隨著運動參與行動的組織化,至少有一部份社運組織會開始採用比較政治性的邏輯----亦即,開始與權威當局進行非正式的折衝協商。在每條運動拋物線裡,在運動循環趨緩的後半段裡,主動權將逐漸轉移到精英和政黨的手中。〈抄自della Porta,Donatella and Mario Diani,2002,社會運動概論  p221〉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篇叫盲碌的文章

忙到我血管快要斷掉,完全沒有我自己空閒的時間。醒來開始坐電腦,做做做,然後趕赴約,趕討論,堆積如山的作業和討論啊.......

不間斷的文字嘈雜一直要我回應,行距一點也不肯給。

那個巷子

中午我捱著餓赴約,要赴約的地方卻大門深鎖。( 叮 咚 ),我按了數次電鈴,還是沒人回應。我想那麼先去吃麵吧,來時看到巷口有麵攤。

一盤燙青菜、陽春麵,清淡的不得了。午後大概沒有客人了,麵攤店暗暗的、看得到舊式的陳設,連電風扇都沒轉。

開始吃起只有水和蔥的麵,我熱的全身是汗。但那時看向外面,我頓時凝結在時間裡面,開始從心跳血壓接近爆炸的狀態抽離...

巷子安靜的不像話,陽光是此時唯一出聲的佈景。我是懷舊影片的演員,唯一個工作是吃完手中的麵。

「停電啦...你沒看到整排...歹勢啦!」聽到老闆這樣和鄰居說著,原來是停電了!台電的維修人員開著黃色的大車進入小巷,我清楚的聽見鳥叫聲。

沒有電啊,那我們去整理花園吧!

要去用電腦,既然沒有電,大門也深鎖無人回應,吃完麵的我正打算走,遇到要找的大哥。大哥發現沒有電之後,拿給我手套:「那我們就整理花園吧!」

推開老舊的木門,我最最喜歡的老房子,下午的庭園,廢物、雜草、樹葉滿地,陽光透下來看得到牆上的青苔。

斷翅的蝴蝶在樹葉堆裡,我將他拾起放在植物上。
你也知道,我現在真喜歡這樣,世界的轉輪能夠當機一秒。

停電了嗎?那我們去整理花園吧。


*
停電之二

看完黑白畫面的茉莉人生〈其實就是《我在伊朗長大》改編〉,騎回學校發現一片黑暗。突然有一個亮光,我還以為是捕蟲用燈光,原來是記者。

「請問停電會不會很不方便?」麥克風就這樣擠過來,燈光刺眼。
問一個自己想要答案的問題,請問記者甚麼時候會停止這種行為?
......我愣了一下,說:「我覺得滿特別的......」

因為星星會比較亮。

在外面打了一會拳,在宿舍裡靜靜坐著,摸黑洗澡。本來點的蠟燭沒了,我拿出之前去FREE TIBET拿到的酥油燈,靜靜看著火光。



偶爾停一下電有甚麼不方便嗎?我們知道文明是很脆弱的。
黑澤明《夢》中最後一個夢的老人說:「黑夜本來就很黑,幹嘛把它弄的跟白天一樣亮?」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山沙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